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1篇

在抽象代数中浸润一段时间,会接触到一个经常出现的名字,那就是艾米诺特。她的工作涉及的领域从物理到近世代数,使得诺特成为数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她1913年在变分法上的工作,诞生了诺特定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数学定理之一,并且这个定理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关于理想与交换环的诺特定理,形成了所有研究者对更高级的代数研究的基础。

她的工作的就像指引的灯塔,影响着那些想要更抽象地理解这个物质世界的人们。数学家与物理学家很欣赏她里程碑式的贡献,而这些贡献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各自的领域。在1935年,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给《纽约时报》,“在所有现有数学家中,诺特是到目前为止,女性高等教育中培养的最伟大,最有创造力的数学天才。”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2篇

陈景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求学时,勤奋的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书院,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3篇

7岁那年,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是当地小有名气“数学家”。这位来自城市青年教师,总认为乡下孩子都是笨蛋,自己才华无法施展。三年级一次数学课上,布特纳对孩子们又发了一通脾气,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

“哇!这是多少个数相加呀?怎么算呀?”学生们害怕极了,越是紧张就越是想不出怎么计算。

布特纳很得意。他知道,像这样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98100个数相加,这些调皮学生即使整个上午都乖乖地计算,也不会算出结果。

不料,不一会儿,小高斯却拿着写有答案小石板过来了,说:“老师,我算完了。”布特纳连头都没抬,生气地说:“去去,不要胡闹。谁想胡乱写一个数交差,可得小心!”说完,挥动了一下他那铁锤似拳头。

可是小高斯却坚持不走,说:“老师,我没有胡闹。”并把小石板轻轻地放在讲台上。布特纳看了一眼,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这个10岁孩子居然这么快就算出了正确答案。

原来,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加,而是细心地观察,动脑筋,找规律。他发现一头一尾两个数依次相加,每次加得和都是182196,求50个182196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

小高斯难以置信数学天赋,使布特纳既佩服,又内疚。从此,他再也不轻视穷人孩子了。他给小高斯买来了许多数学书,并让他年轻助手巴蒂尔帮助小高斯学数学。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4篇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里面介绍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习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5篇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发现1加到100的故事,是很厉害的,故事如下:

高斯7岁那年开始上学。10岁的时候,一次一位老师想治一治班上的淘气学生,他出了一道数学题,让学生从1+2+3……一直加到100为止。他想这道题足够这帮学生算半天的,他也可能得到半天悠闲。谁知,出乎他的意料,刚刚过了一会儿。小高斯就举起手来,说他算完了。

老师一看答案,5050,完全正确,老师惊诧不已。问小高斯是怎么算出来的,高斯说,他不是从开始加到末尾,而是先把1和100相加,得到101,再把2和99相加,也得101,最后50和51相加,也得101,这样一共有50个101,结果当然就是5050了,聪明的高斯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100字以内:

高斯的小时候,发现了数字的奥秘,在老师出题目时,他很快的回答了出来,他的方法是将数字的第一位和倒数第一位加起来,以此类推,最后将得数相乘,很快得出了结果5050。

高斯的早年生活

高斯于1777年4月30日出生于不伦瑞克。高斯是一对普通夫妇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近似于文盲。在她成为高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之前,她从事女佣工作。

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他曾说,他能够在脑袋中进行复杂的计算。

以上资料参考 百度百科—高斯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6篇

17世纪的一位法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数学难题,使得后来的数学家一筹莫展,这个人就是费马(1601—1665)。

这道题是这样的:当n>2时,xn+yn=zn没有正整数解。在数学上这称为“费马大定理”。为了获得它的一个肯定的或者否定的证明,历史上几次悬赏征求答案,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数学家都曾研究过,但是300多年过去了,至今既未获得最终证明,也未被推翻。即使用现代的电子计算机也只能证明:当n小于等于4100万时,费马大定理是正确的。由于当时费马声称他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公布结果,于是留下数学难题中少有的千古之谜。

费马生于法国南部,在大学里学的是法律,以后以律师为职业,并被推举为议员。费马的业余时间全用来读书,哲学、文学、历史、法律样样都读。30岁时迷恋上数学,直到他64岁病逝,一生中有许多伟大的发现。不过,他极少公开发表论文、著作,主要通过与友人通信透露他的思想。在他死后,由儿子通过整理他的笔记和批注挖掘他的思想。好在费马有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他读过的书,都有他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页边还有他的评论。他利用公务之余钻研数学,并且成果累累。后世数学家从他的诸多猜想和大胆创造中受益非浅,赞誉他为“业余数学家之王”。

费马对数学的贡献包括:与笛卡尔共同创立了解析几何;创造了作曲线切线的方法,被微积分发明人之一牛顿奉为微积分的思想先驱;通过提出有价值的猜想,指明了关于整数的理论——数论的发展方向。他还研究了掷骰子的输赢规律,从而成为古典概率论的奠基人之一。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7篇

一、高斯简算1到100加法

高斯7岁那年开始上学。10岁的时候,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级,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道题,1+2+3······这样从1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起初高斯的老师布特纳并不相信高斯算出了正确答案:_你一定是算错了,回去再算算。”高斯非常坚定,说出答案就是5050。高斯是这样算的:1+100=101,2+99=101······50+51=101。从1加到100有50组这样的数,所以50X101=5050。

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二、小高斯帮爸爸指出错误

高斯(Gauss,CarlFriedrich)1777年4月30日生于德国不伦瑞克;1855年2月23日卒于格丁根。高斯是德国数学家,也是科学家,他和牛顿、阿基米德,被誉为有史以来的三大数学家。

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有“数学王子”之称。有人说高斯是绝顶聪明的天才,高斯却说:“我的知识和成功,全是靠勤奋学习取得的。我小时候很喜欢数学,甚至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学会计算了!有一天,高斯的父亲正在结算几个工人的工资,算了半天,累得满头是汗。“唉,终于算出来了!”父亲站起身子伸了伸懒腰说。

“爸爸,您算得不对!”站在一边的小高斯低声地说,“总数应该是……”“你怎么知道的?”父亲不以为然地问了一句。“我是心里算出来的呀!”高斯天真地说,“不信您再算一遍。”父亲又仔细核算了一遍,发现果真算错了,而儿子说的总数是对的。他又惊又喜,兴奋地说:“聪明的孩子,过几天爸爸就送你上学。”

扩展资料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CarlFriedrich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享年77岁),犹太人,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享有“数学王子”之称。

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为世界四大数学家。一生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他对数论、代数、统计、分析、微分几何、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力学、静电学、天文学、矩阵理论和光学皆有贡献。

参考资料:高斯—百度百科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8篇

高斯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小学时计算1+2+3++100的值。当时高斯上小学,老师在班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叫大家算。那个老师以为至少要20分钟以后才会有答案,正想休息一下,谁知屁股还没坐稳高斯就说算出来了。老师很惊讶,问他怎么算的,他就说先算1+100=101,2+99=101,这样一共有50个101,因此结果是5050。

还有一个故事,是高斯19岁的时候,本来他打算学法律的,结果不经意间解决了一个2000年的数学难题,那就是只用直尺和圆规17等分圆周。高斯还证明了当且仅当N=2^(2^n)+1时,能够用尺规N等分圆周。从此高斯对数学的兴趣大增,并走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成了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9篇

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不过马云并没因数学不好而退缩,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因为在他的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着:北京大学。

当那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

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得有点儿歪瓜裂枣的意思,愣是让老板给拒绝了。没办法,他通过找关系,才做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活儿。也许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是这时候路遥的《人生》改变了马云的想法,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岁那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嘛……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

接着,马云又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就这样,到了马云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在马云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姓余的老师对马云说,就你这个数学成绩,能考及格了我就把姓儿倒过来写。无论这老师是什么心态,马云是被刺激得够呛,他想出了一个绝招。

在考数学之前,马云背下了10个基本数学公式,考试开始以后就一个一个往公式里套。用这种独门绝技,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还真就及格了——79分。

虽然马云这回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不过他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5分。唉,也行啊,马云心想,有所大学上就不错了,管他是本科还是专科,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份坚持。就当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当年杭州师范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于是校领导做了一个令马云感觉是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那就是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于是,英语成绩很牛的马云光荣地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10篇

苏步青,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

在读初中的时候,苏步青凭着自己的天资聪明、勤学好问,成绩一直非常好,但对数学还没什么兴趣,因为他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教数学的老师,听说这位老师是很出众的,所以听说他能来给上数学课,苏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点兴趣。

“铃......”上课铃响了,从门外走进一个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装的年轻人,他的脸色很白,棱角很分明,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这样年轻还穿西装的老师真是罕见,一进门便引起班里的一片哗然。

走上讲台,杨老师表现得很镇静,把课本向桌上一摔,说了声:“同学们,我姓杨,大家今天不用担心没还课本而被老师骂了,因此今天我们不讲课本,我们要讲国家!”他讲话的声音不算大,但每个字都像晶亮的子弹射进每个人的心房。

于是下面又是一阵骚动,没精打采的苏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杨老师接着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该负起应有的责任。”他旁征博引随后又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这一堂课使苏步青明白了数学的真正意义和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就是这节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从那以后,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步青在数学上渐渐地崭露了头角。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_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11篇

这个暑假,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一共有上下两册,讲了许多数学家的成材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米诺特和笛卡儿的故事。爱米诺特是第一位女数学家,她敢于冲破世俗的观念礼教,义无返顾地进入大学学习她喜爱的数学。她一开始只是一个不受重视的旁听生,但她却比其他的正式学生更认真地学习,她珍惜这样学习的机会。后来她在不懈的努力下,成为了这所大学的学生,她更用功了,她把学习看作得来不易的果实,所以她更用心地品尝收获的喜悦了。最后,她终于成功了,她着书立说,为她所热爱的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也实现了她自己一生的理想。

笛卡儿原来是一名军人,一直都很喜欢数学。一次他受伤后住在医院,某一天他正在思考一个数学问题时,无意间看见天花板上有一只苍蝇在横梁上跳来跳去,他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他一直思考的“数”与“形”的问题。在当时的数学界,数与形的完全分离一直是一个困扰许多数学家的问题,而笛卡儿不放过一点点的机会,在医院里不懈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数与形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使人们学习数学更轻松、更愉快了。

另外,我还读了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例外地都写着两个字:勤奋。这些数学家都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忘记自己的事业,兀兀穷年,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我从这些故事中看到了他们的努力,也看到了他们的成功。读了这些故事,我明白了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发现勤奋有一种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力量,虽然从前我也知道,许多名人的成功都来自勤奋,但是看了这套《数学家的故事》后,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其实先天的资质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和自己的勤奋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它们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只要勤奋,许多不足都可以弥补,许多缺点都可以改变。相信自己的判断,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只要认定了一件事,就要坚持做下去,直到做出成果,做出收获。

我想,不仅仅是学习数学,做其他任何事都是一样,要有恒心,要坚持,能够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努力,最后才会达到梦想的终点。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12篇

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1802年8月5日—1829年4月6日),挪威数学家,在很多数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最著名的一个结果是首次完整给出了高于四次的一般代数方程没有一般形式的代数解的证明。这个问题是他那时最著名的未解决问题之一,悬疑达250多年。他也是椭圆函数领域的开拓者,阿贝尔函数的发现者。尽管阿贝尔成就极高,却在生前没有得到认可,他的生活非常贫困,死时只有27岁。

阿贝尔是十九世纪挪威出现的最伟大数学家。他的父亲是挪威克里斯蒂安桑主教区芬杜小村庄的牧师,全家生活在穷困之中。在1815年,当他进入了奥斯陆的一所_学校读书,他的数学才华便显露出来。经他的老师霍尔姆伯的引导下,他学习了不少当时的名数学家的著作,包括:牛顿、欧拉、拉格朗日及高斯等。

1820年,阿贝尔的父亲去世,照顾全家七口的重担突然交到他的肩上。虽然如此,1821年阿贝尔透过霍姆彪的补助,仍可进入奥斯陆的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即奥斯陆大学就读,於1822年获大学预颁学位,并由霍姆彪的资助下继续学业。

在学校里,他几乎全是自学,同时花大量时间作研究。1823年当阿贝尔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后,他的朋友便力请挪威政府资助他到德国及法国进修。

这篇《一元五次方程没有代数一般解》论文,正确解决了这个几百年来的难题:即五次方程不存在代数解。后来数学上把这个结果称为阿贝尔—鲁芬尼定理。阿贝尔认为这结果很重要,便自掏腰包在当地的印刷馆印刷他的论文。因为贫穷,为了减少印刷费,他把结果紧缩成只有六页的小册子。

阿贝尔满怀信心地把这小册子寄给外国的数学家,包括德国被称为数学王子的家高斯,希望能得到一些反应。可惜文章太简洁了,没有人能看懂。高斯收到这小册子时觉得不可能用这么短的篇幅证明这个世界著名的问题————连他还没法子解决的问题,于是连拿起刀来裁开书页来看内容也懒得做,就把它扔在书堆里了。高斯错过了这篇论文,不知道这个著名的代数难题已被解破。

1826年夏天,他在巴黎造访了当时最顶尖的数学家,并且完成了一份有关超越函数的研究报告。这些工作展示出一个代数函数理论,现称为阿贝尔定理,而这定理也是後期阿贝尔积分及阿贝尔函数的理论基础。他在巴黎被冷落对待,他曾经把他的研究报告寄去科学学院,望可得到好评,但他的努力也是徒然。他在离开巴黎前染顽疾,最初只以为只是感冒,后来才知道是肺结核病。

在1828年冬天,阿贝尔的病逐渐严重起来。在他圣诞节去芬罗兰探他的未婚妻克莱利·肯姆普期间,病情便更恶化。到1829年1月时,他已知自己寿命不长,出血的症状已无法否认。直至1829年4月6日凌晨,阿贝尔去世了。

直到阿贝尔去世前不久,人们才认识到他的价值。1828年,四名法国科学院院士上书给挪威国王,请他为阿贝尔提供合适的科学研究位置,勒让德也在科学院会议上对阿贝尔大加称赞。在阿贝尔死後两天,克列尔写信说为阿贝尔成功争取於柏林大学当数学教授,可惜已经太迟,一代天才数学家已经在收到这消息前去世了。

此后荣誉和褒奖接踵而来,1830年他和卡尔·雅可比共同获得法国科学院大奖。阿贝尔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五次方程之外,他还研究了更广的一类代数方程,后人发现这是具有交换的伽罗瓦群的方程。为了纪念他,后人称交换群为阿贝尔群。阿贝尔还研究过无穷级数,得到了一些判别准则以及关于幂级数求和的定理。这些工作使他成为分析学严格化的推动者。

阿贝尔和雅可比是公认的椭圆函数论的奠基者。阿贝尔发现了椭圆函数的加法定理、双周期性、并引进了椭圆积分的反演。阿贝尔这一系列工作为椭圆函数论的研究开拓了道路,并深刻地影响着其他数学分支。埃尔米特曾说:阿贝尔留下的思想可供数学家们工作150年。

科学院秘书傅立叶读了论文的引言,然后委托勒让得和柯西负责审查。柯西把稿件带回家中,究竟放在什么地方,竟记不起来了。直到两年以后阿贝尔已经去世,失踪的论文原稿才重新找到,而论文的正式发表,则迁延了12年之久。

这些迟来的荣誉对这位数学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位数学天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生活拮据,虽然怀才不遇,但是在困境中他依然坚持数学的研究。这种精神和阿贝尔的数学贡献同样珍贵。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13篇

高斯是德国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高斯上小学后,对数学很感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白尔脱又有点不大高兴。他一走进教室,就板着脸对同学们说:“今天德课是你们自己算题,谁先算完,谁就先回家吃饭。”说着,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1+2+3+4+5+6+……+100=?

同学们立刻拿出练习本,低头认真地算起来。

白尔脱呢?则坐在一旁看起小说来了。

谁知他刚看了一页,小高斯就举手报告老师说:“老师,这道题我算完了。”

“算完了?”白尔脱没好气地挥挥手,“你算得这样快,准会算错,再算算看吧!”

“不会错的,我检查过了,还验算了一遍。”高斯理直气壮的说。

白尔脱走到高斯座位前,拿起他的练习本一看,答案是“5050”,显然一点不错。

“你是怎么算的?”白尔脱惊奇地问道。

高斯一板一眼地回答说:“我发现这个题目一头一尾挨次的两个数相加,都是101,总共50个101,所以答案就是50x101=5050。”

“真妙啊!”白尔脱兴奋地拍了一下桌子,接着大声地对全体同学说:“真没想到,你们当中竟会出现数学神童!”

从此,白尔脱完全改变了对农村孩子高斯地看法。他尤其喜欢高斯灵活聪明、刻苦学习地态度,在学习中,他经常对高斯进行个别辅导。

在白尔脱地精心培养下,高斯对数学地兴趣越来越浓,造诣越来越深,十七岁时,他就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14篇

欧拉(1707~1783),瑞士数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欧拉从小着迷数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他13岁便成为著名的巴塞尔大学的学生,16岁获硕士学位,23岁就晋升为教授。1727年,他应邀去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过度的劳累,致使他双目失明。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欧拉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据说,1771年圣彼德堡的一场大火,把他的大量藏书和手稿化为灰烬。他就凭着惊人的记忆,口授发表了论文400多篇、论着多部。欧拉这个18世纪的数学巨星,在微积分、微分方程、几何、数论、变分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确定了他作为变分法奠基人、复变函数先驱者的地位。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发表的科普读物,在长达90年内不断重印。欧拉是古往今来最多产的数学家,据说他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够当时的圣彼得堡所有的印刷机同时忙上好几年。

欧拉作为历史上对数学贡献最大的四位数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米德、牛顿、高斯),被誉为_数学界的莎士比亚_。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15篇

苏步青,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

在读初中的时候,苏步青凭着自己的天资聪明、勤学好问,成绩一直非常好,但对数学还没什么兴趣,因为他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教数学的老师,听说这位老师是很出众的,所以听说他能来给上数学课,苏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点兴趣。

上课铃响了,从门外走进一个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装的年轻人,他的脸色很白,棱角很分明,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这样年轻还穿西装的老师真是罕见,一进门便引起班里的一片哗然。

走上讲台,杨老师表现得很镇静,把课本向桌上一摔,说了声:“同学们,我姓杨,大家今天不用担心没还课本而被老师骂了,因此今天我们不讲课本,我们要讲国家!”他讲话的声音不算大,但每个字都像晶亮的子弹射进每个人的心房。

于是下面又是一阵骚动,没精打采的苏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杨老师接着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该负起应有的责任。”他旁征博引随后又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这一堂课使苏步青明白了数学的真正意义和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就是这节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从那以后,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步青在数学上渐渐地崭露了头角。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_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16篇

17世纪的一位法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数学难题,使得后来的数学家一筹莫展,这个人就是费马(1601—1665)。

这道题是这样的:当n>2时,xn+yn=zn没有正整数解。在数学上这称为“费马大定理”。为了获得它的一个肯定的或者否定的证明,历史上几次悬赏征求答案,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数学家都曾研究过,但是300多年过去了,至今既未获得最终证明,也未被推翻。即使用现代的电子计算机也只能证明:当n小于等于4100万时,费马大定理是正确的。由于当时费马声称他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公布结果,于是留下数学难题中少有的千古之谜。

费马生于法国南部,在大学里学的是法律,以后以律师为职业,并被推举为议员。费马的业余时间全用来读书,哲学、文学、历史、法律样样都读。30岁时迷恋上数学,直到他64岁病逝,一生中有许多伟大的发现。不过,他极少公开发表论文、著作,主要通过与友人通信透露他的思想。在他死后,由儿子通过整理他的笔记和批注挖掘他的思想。好在费马有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他读过的书,都有他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页边还有他的评论。他利用公务之余钻研数学,并且成果累累。后世数学家从他的诸多猜想和大胆创造中受益非浅,赞誉他为“业余数学家之王”。

费马对数学的贡献包括:与笛卡尔共同创立了解析几何;创造了作曲线切线的方法,被微积分发明人之一牛顿奉为微积分的思想先驱;通过提出有价值的猜想,指明了关于整数的理论——数论的发展方向。他还研究了掷骰子的输赢规律,从而成为古典概率论的奠基人之一。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17篇

韦达(1540-1603),法国数学家。年青时学习法律当过律师,后从事政治活动,当过议会议员,在西班牙的战争中曾为政府破译敌军密码。韦达还致力于数学研究,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乘幂,带来了代数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韦达讨论了方程根的多种有理变换,发现了方程根与分数的关系,韦达在欧洲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1579年,韦达出版《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同时还发现,这是π的第一个分析表达式。

主要著有《分析法入门》、《论方程的识别与修正》、《分析五章》、《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等,由于他贡献卓著,成为十六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数学家。

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100字以内 第18篇

他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但是他大学入学考试重考了五次,每次失败的原因都是数学考不好。他大学几乎没能毕业,每次考不好都是为了数学那一科。他大学毕业后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为考不好的科目还是——数学。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是数学考试是他一生的恶梦。不过这无法改变他的伟大:课本上“共轭矩阵”是他先提出来的,人类一千多年来解不出“五次方程式的通解”,是他先解出来的。自然对数的“超越数性质”,全世界,他是第一个证明出来的人。他的一生证明“一个不会考试的人,仍然能有胜出的人生”,并且更奇妙的是不会考试成为他一生的祝福。

埃尔米特数学并不是真的那么差劲,只是他认为,当时,他们当地的数学教学氛围死气沉沉,而数学课本就象一堆废纸,所谓的数学成绩好的人,都是一些二流头脑的人,因为他们只懂得生搬硬套!所以他从小就是个问题学生,上课时老爱找老师辩论,尤其是一些基本的问题。他尤其痛恨考试;因为他一旦考糟了,老师就用木条打他的脚,这也是他痛悔数学考试的原因之一;他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达到教育的目的是用头脑,又不是用脚,打脚有什么用?打脚可以使人头脑更聪明吗?”

在抵制考试的同时,埃尔米特又花了大量时间去看数学大师,如牛顿、高斯的原著,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数学的美,是回到基本点的辩论,那里才能饮到数学兴奋的源头。”他在年老时,回顾少年时的轻狂,写道:“传统的数学教育,要学生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地学习,训练学生把数学应用到工程或商业上,因此,不重启发学生的开创性。但是数学有它本身抽象逻辑的美,例如在解决多次方方程式里,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感。数学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了生活上的应用,也不应沦为供工程、商业应用的工具。数学的突破仍需要不断地去突破现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