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1

我认为开题报告更不需要用“优秀”来衡量。

事实上,如果开题委员会的专家问了你很多问题、给出你很多意见,对你而言是好事。当然,如果整个idea行不通,就是失败,意味着你必须要重新选题。但是正常情况下,导师是不会任由行不通的idea走到开题那一步的。中期换题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因为开题毕竟只是你的“科研计划”,是对“还没有人做过的课题或还没有人用过的方法”的一种构想,深入研究后发现此路不通是正常的。

有的课题相当具有挑战性和前沿性,在座专家也是持研究与观望态度的,建设性意见就多,反对通过开题的意见就少。如果是在座专家熟悉的领域而担心准备不足不能顺利通过开题,就要格外在增强“说服力”上下功夫。这不是说其它情况下不需要有强说服力——科研观点有越强的说服力越好,本处只是特指针对科研入门者的策略。

说服力的问题放到第二部分讨论。

关于开题报告的形成,题主

其实已经理清了思路,总结如下——

那么开题报告,就是把以上内容具体、清晰的表达出来(这个其实很难的),接受你自己、导师和委员会的推敲。一般来讲,学校都有表格(题目、选题缘由、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思路与方法等等),按要求填写即可。这个模式就是帮你整理学术论文思路、构建论文结构与逻辑过程的 —— 这个过程也教你如何从“外部”“逻辑化”你的报告。

在开题结束之前,你至少要面对两个对象:导师和开题委员会。如果你不能将自己看了文献后有何收获、想做哪个课题、计划做到何种程度、目前有哪些思路、感觉哪些思路也可行等向导师表达清楚,他是没有办法指导你的。

我认为,入门者常犯的错误有——

我感觉,只是感觉,题主描述的”被导师揪出思维逻辑不紧密“的问题,大概是导师认为你不能清楚、有序的表达上述方面的内容。通俗的讲,不管你脑子里是不是清楚,你无法清晰、准确、有条理的讲出来(而不是用something),他才有那种评价。

那么,我想建议题主思考下:

为了尽可能排除非母语表达造成的思路延滞,把以上问题换成写呢?

当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yes”,不妨再问问自己:你确定?真的确定?而不会被别人一个疑问问得支支吾吾解释不了?别骗自己哦!

做开题报告,一般使用PPT。如果说写开题报告是“加”的过程,做PPT就是“减”的过程,是你对课题再一次的梳理。务必不要累赘,只列举要点与图示,依靠语言描述内容。这一点很重要,流利的表述(甚至盲讲)是“有说服力”的一个表现,可以增加印象分。这会给开题委员会一个印象:你对所研究的工作很熟悉,前期工作做得透彻。

实际上,你也要对开题内容十分熟悉,熟悉到正着、反着、倒着、变相地问,都能够对答如流。熟练到你的题目可以自如的展开,也可以自如的收拢 —— 变为NP=P这种精炼的程度最好。

开题的准备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模拟委员会的提问,精心准备答案。

备用答案越多越好。

在我的经历中,开题常见问题如下——

你可以通过反问来推敲开题报告——

中期、毕论同理,但是相应环节的问题比开题都要深入和具体。检验报告的关键字:抠!抠字眼,抠顺序,抠逻辑,抠一切细节!将课题主体拆分到元素 —— 最小元素,即不能再拆分(姑且命名为:元元素)为止。

为什么不用“元问题”呢?因为在学术研究中,经常要定义新术语、新符号、新逻辑关系、新性质、新定理,拆分到“元问题“远远没有到达研究的底层。

这个过程,就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分析与抽象)。

第二部分:三个问题

不清楚这里“抽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有多抽象),是指类似基础数学的纯形式研究形态吗?还是其它的什么?讲述“抽象”的时候,是否就停在了“抽象”这个层面呢?要知道,“抽象”也是丰富而有层次的(数学里一抓一把)。有没有试过找找“抽象当量”,将其简化和具体化?

以上又是思维的训练(分析,比较,归纳,综合)。

大致分析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

A. 没有吃透这个抽象的概念:“它”为什么是“它”,性质是什么,为何要存在,它与近似概念(如那些其他人误以为的其它概念)的区别是什么,它在课题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是什么;

B. 由于研究没有足够深入,所以A里的内容暂时吃不透;

C. 省略了必要条件,导致别人对概念误读。

针对A的前三点,一个练习方法:给这个概念一个定义,如果反过来就是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那么这个定义上在数学上是完善的,意味着定义的完备性与逻辑性过关。剩下的工作就是斟酌用字,力求准确(多问^够precise^了吗)。回头我用离散数学/图论的例子解释下,因为离散数学涉及符号语言、图形语言、逻辑语言等不同语言。

针对B和A的最后一点,至少两个方案:1)议暂且将这个概念跳过,带着对这个概念的诸多问题进行下一步研究,然后再在新增的条件下分析与思考这个概念;2)是否可以拆分成更小的“概念”,通过二次甚至三次定义来描述?

针对C,养成完整陈述问题、概念的习惯。条件一变,结论就要变,理所当然不得,尤其对熟悉学科内容的内行人,会从成立条件上首先质疑你的结果。拿数学举例,复变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就是把实变函数的推导重新来一遍。

学术上的创新点,简单讲,包括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结果创新和方法创新。实践中,可以是以上三方面的原创创新,可以是通过改变初始条件重新研究已有的成果、可以将现有成果应用到其它领域中、可以改进现有的算法、可以扩展已有的算法、方案,不一而足。概括起来,就是别人没有做过或者别人还没有做出来的东西。

如果是学生论文,要注意必需符合专业要求。举个例子,复旦大学有篇博士学位论文叫《言语幽默的图论模型》。作为英语语言文学类的博士课题,没有问题,作为数学系的博士课题,就不行。

在时间充足的条件下,如果特别担心开题报告的说服力,那说明文献工作与选题工作都做的不太好。委员会考察你是否具有科研能力的基本参照物是你的开题报告。理论上,你有足够时间将开题报告写得规范、清晰、有条理(逻辑清晰),况且,开题报告是要先过导师那一关的。

因此,开题报告的说服力首先且基本来源于合格的开题报告以及你的回答。这个问题又回到第一部分的讨论,再加上与导师的沟通——沟通的良好程度与导师的帮助程度成正比。

假如真的遇到极端情况,终极一招:强词夺理,自圆其说

这是学术很厉害的人告诉我的。

论文答辩的时候也适用。

我来分析下可行性(记住:你做的是别人还没有做过或还没有做出结果的课题,而且是博士学位课题):你面对一群专家,有的甚至是你方向的大牛,他们如果知道怎么做,这课题几乎就轮不到你来做;他们如果知道你的思路行不通,会直接告诉你,而你的导师不会在开题前把不了这个关的;那么就剩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做的情况——所以只要你开题报告中的内容只要能自圆其说(没有自相矛盾、致命错误甚至重大遗漏),就成功了。

万一疏忽了呢?

自圆其说!(即自圆你的逻辑)

事实上,在你深入研究课题之后,开题报告中的很多东西都要变化—— 甚至是研究内容,中期报告就是给你机会阐述进展、阶段成果以及变化的。所以,开题报告中,未来研究中细节的东西可以暂时“粗”着。比如,概念的名字必需的话就先起一个,后面再改,定义没有确定就先粗略描述,专家询问以解释作答(只是举例,具体情况各校各专业大不同)。你需要至始至终都在你的系统里阐述和回答问题,尽量不要由于专家提问给了你灵感而临时扩展原有内容。

我认为,如果按照第一部分中讨论的那样做足准备,开题报告不会缺乏说服力。

第三部分:我对“逻辑化的思维模式”的解读

先大致限定下我谈的逻辑与思维模式——

“逻辑”还真不好定义,扯到哲学和逻辑学又把简单问题复杂和抽象化了,而其它大多数定义在我看来只是“概念”。不过但凡读到博士的同学,必有专业背景,且也已做过学术研究,对逻辑的认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不会太差,觉得差,只是学术课题还没有顺利进展开。

“有逻辑”的一个直观例子,就是“定义”—— 揭示事物特定属性的逻辑方法。“概念”也是描述事物及其属性的,但它不要求有逻辑(所以不一定有逻辑)。如果是按照“定义”的要求描述事物,本身就具有了逻辑性。

”定义“在科研中很重要,最好的学习模板在我看来就是数学与物理中的各种定义。中文、英文仔细揣摩研究,看形式与内容上是如何满足定义三要素的。我学图论的时候(这门课很多时候都不需要数学符号和表达式,而是用词语描述,相当考验语言功力),有位当过三年大学老师的师兄,在写一个他课题中的定义时,被导师在黑板上挂了20分钟。最后还是没写合格,只不过浪费大家时间被导师暂时放过了,此后闷头死磕课本和文献的字眼。

再重复一遍,多数同学在博士第年都看得不够多、不够透、不够细,想得不够深入与本质,喜欢好高骛远而忽视了用基础性的东西夯实自己学术体系的根基。

学术研究中“有逻辑”指什么,

已经点到核心了:

总结起来,就是:描述与论证有理有据,环环相扣,得出正确/有道理的结论。而严谨,在我看来,是“有逻辑”的必然结果。因为,真正做到“有逻辑”,必然要求一个人格外注意细节(因为这是最容易想当然的部分)。

这里,我认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上不少都是废话,大家都心知肚明,培养以及更好的塑造逻辑思维才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百度百科里说,逻辑思维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但我认为这不够本质和基础。

逻辑思维的核心问题就是分析能力,训练自己的分析能力,能有效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不是简单的考察一下,而是一系列考察与认知过程 —— 将研究对象分割,按照部分、因素和层次等分别加以考察。分析与思考往往是同行的,学术研究中二者有时不分。

想想逻辑学课本里讲的概念与判断,哪个不是在阐述如何分析一个对象?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哪个不以分析为基础?归纳与演绎,是一系列分析过程的综合。前文提到的“元元素”,就是一个将问题分析到最微小的概念,你在这个分析(拆分)的过程中,才能搞清楚每一个元素的定义、含义、性质以及在体系中的位置、作用与意义,这样反过来,你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比较、抽象、归纳和演绎。

分析的过程也是探究对象自有规律以及规律间逻辑的过程,如果发现了其间逻辑,你的逻辑自然而成,如果没有发现,那么,所有的细节会更好的帮助你思考如何将各个点逻辑化,或者,帮助你将逻辑从个别点扩展到整体。最终的学位论文以及paper,整体上,就是在写你的分析过程。

再拿 Critical Thinking来说明。

下面是 和 所著 Critical Thinking第九版前两章的目录,大家可以根据目录推断下对应内容是什么,如何阐述:

可以看出,这门课讲得非常细(即元素拆分得细),而像我们熟悉的概念如 claim,issue和 argument,也要重新定义(重新分析其构成要素以及独特属性以明确概念),课程布局与一般课本一样,由浅及深,由基础到上层。

这种结构仅仅是因为课本就这么写吗? 如果让你写 Critical Thinking 的课本,你会将它拆分成哪些内容?有这么细致吗?没有这么细致,仅仅是因为对这个课题了解不深入吗?那假如把Critical Thinking换成你要做的课题,你会做得更好吗?你可以在相应的位置换上你课题中的相应内容吗?

思考留给大家。

Critical Thinking 就是指一种逻辑化的思维形式,其相关课程,除了本身传授的知识,课本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通过分析展示有逻辑的思维模式的内在与外化。有的课程偏古典逻辑学,有的课程偏日常实用性,对学术研究来说启发性不大。

对学术研究和写作最有启发性的是ISO的几个标准,那里面没有废话、没有重复内容、却要涵盖很多行业,结构与调理清晰,逻辑性与严谨性算是无以伦比的。IEEE的标准也写得好,不过有点窄而且读者很容易被内容吸引走了。

题主的答案里还提到 intuition和creative thinking。直觉本质上与各行业富有经验的人所形成的职业直觉一样,就是那种一看就本能地识别一个方向哪里未完善进而产生idea或条件反射性地判断一个idea大致走向与结果的机制。创造性思维本质上就是要敢于大胆假设条件、大胆设计试验、大胆猜测结果。

面对一个问题,我认为只要 works的思维和方法就是可取的,不管它叫什么。融入到研究中,意思就是:可以不考虑逻辑性而使用力所能及的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力图深刻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在成果发表中,一定要有逻辑。

至于如何训练分析能力,笨办法,在不断稳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多进行有效思考,多给自己提有效问题。“有效”是指,基于对专业概念的清晰了解,不是自以为高大上的乱开脑洞。

就写到这里吧。

最后,给大家轻松一下。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2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3

干部培训是党校最主要的职能,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多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坚持以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业主课,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即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开设“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的课程。“理论基础”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眼光”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世界民族宗教等;“战略思维”方面课程主要包括“形势与任务报告”、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训练课程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党性修养”方面的课程贯穿于学习始终,主要包括党史国史专题课程、党性教育、党性锻炼等。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4

对外交流合作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要致力于建成对外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充分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形象;建成培养全球治理人才队伍的主渠道,不断提升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国际交往能力;建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的国际资源平台,服务党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建成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涉外资源库,培养一支优秀的涉外师资队伍,形成一批高端涉外交流合作项目。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5

(一)创新点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