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篇1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装备业占。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区工业的,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全区工业实现利润亿元,电子信息业占,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其中电子信息业占,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装备业占。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资产合计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利润总额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劳动生产率为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个百分点;负债率为。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实现利润亿元,资产负债率为,比去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亿元)、胜华电缆厂(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实现利润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次,产品销售率为,资产负债率为。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次,劳动生产率为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资产负债率为。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篇2

长沙工业园市场情况

•妙盛国际孵化港

项目共有30幢单体建筑,其中1#栋为26F孵化器,2#栋为6F物流中心,3#为7F综合楼,4-19号栋为多层厂房,20、21、25、26栋为大学生创业园,22、23、24、28、29、30栋为留学生创业园。一期开发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入驻园区税收优惠政策:

一、对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继续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管理。

二、经省市以上科技部门认定的“两高”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头两年全免,以后执行 15%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期工程共投资约亿元,四栋厂房同时开工,建筑面积达90000平米,将于明年2月竣工落成,届时可满足100余家企业生产、办公。

属于蒸汽、燃气齐全园区,厂房可任意分隔,150-20000㎡/户,独立产权。园区还首创多层带行吊,重型设备可轻松上楼,首层8米超级层高,生产空间倍增,厂房最大跨度可达18米,一楼可上10吨行车。独立卸货平台与建筑完美结合,专用车位直达建筑单体入口,货梯宽3米、深米,可承载5吨,适合五金机电、大型机械加工等各种特别行业需求。另外,园区还有高端配置的酒店、调节身心的露天运动场所、多类型的员工公寓、食堂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的微型商业街,让生产、生活、办公完美结合。重点招募食品、电子、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重型机械加等产业,据预计未来五年,将吸纳千家企业,产值达100亿。

• 麓谷工业园二期:

600多亩地 分五年开发 工业用地400多亩,商业用地200多亩,工业建筑35万平米 商业建筑25万平米,一层米 二楼2F到米,净空高米.柱间距米。每栋厂房面积6000-12000平米,一层:4200元,2F-6F3300元。容积率

一期开发4栋厂房,万平米厂房,现在暂时没有动工。二期正在规划建设中,建筑面积约60万平米。

税收优惠(连续六年企业税率由目前的25%降到15%的优惠,相当于企业

全年利润40%的减免)。财政补贴(只要企业符合每年财政补贴政策任何一项,就可对应政策申报领取)。

• 麓谷医疗器械园:

园区分二期开发,总建筑面积45万㎡;其中一期建筑面积万㎡,包括标准厂房9座、综合楼1座,倒班公寓和食堂,标准厂房每栋5000㎡左右,每层720-1440㎡不等,独立产权、分层分栋均可购买。45万㎡集生产、研发、办公、商务于一体的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地。4580均价 写字楼 起价3370每层加30.一楼4400.• 中部智谷:

项目占地面积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分三期开发一期6栋标准厂房分3批销售(第一批1栋和3栋8月份交房,第二批正在预定中),二期服务外包大楼、宿舍(配套),三期国际科研中心

税收政策按长沙县税收优惠政策(参照新兴科技产业园税收优惠政策)

•长沙国际企业中心:

拥占环保科技产业园

1、8、21号地块,分三期开发,总建筑面积40万㎡。一二期已交房,入住率达80%,三期今年交房。目前在开发的是1号地块,建筑面积约13万平米,分三期开发。开发周期:三个地块分期开发,2008-2011年开发8号地块,2012-2013年开发1号地块,现正在开发15平米,现推出7万平米,2014-2016年开发21号地块产品类型:六层标准厂房、小高层生态办公楼、企业总部。

优惠政策:享受环保产业的三级优惠政策、高新产业的两级优惠政策,企业在享受省、市对工业园区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园区的众多优惠政策。(具体优惠政策详细无体现)

• 新兴科技产业园:

项目占地205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分2期开发

一期开发厂房共3栋,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二期开发厂房、服务性配套用房和办公用房共3栋,建筑面积约5万平米,三期开发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

(长沙县税收优惠政策:新入驻企业,自企业注册之日起三年内,缴纳年度经营

性税收实得部分均在100万以上,其经营性税收按第一年按80%、第二年60%奖励,第三年按50%奖励,性税收实得部分在20万以上、100万元以上,其经营税实得部分三年减按50%奖励,入驻企业为世界五百强、国内200强或注册1000万以上的企业另作申请商议。)

1.客户群体确定:

产业定位的生态型、商务型、节能环保、高附加值、高成长型的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有能力购置物业进行事业扩展的中小企业

2.产业定位:

电子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轻纺、软件开发、医疗器材、玩具、仪器仪表、机电装置、印刷、动漫卡通、服装、展柜、家居、包装等等无需依懒地面厂房的轻工类产业为主。

3.市场定位:

项目应具有良好的生产、研发气氛,便于企业生产经营,满足企业形象和综合配套需求,其市场空间在于切入研发楼与标准厂房之间的市场空间,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保证产品的品质。

4.长沙工业地产发展趋势:

湖南省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省份,中小企业对标准厂房的需求很大,老旧厂房的搬迁需求日益增加,而新近的中小企业也需要厂房,厂房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供开发的工业用地也将越来越少,促使中小企业无处安身,而本园区能够满足大部分企业需求。

5.目前客户需求情况;

长沙目前中小企业面积需求400㎡-5000㎡(微小企业400㎡-1000㎡,中型企业1000㎡-5000㎡);且大部分工业园户型为工字型6层标准厂房目前中间楼层销售难度,佳海创业中心园区一期剩余产品层厂房单层面积均为850㎡到1080

㎡(其他园区面积区间230㎡--700㎡居多)分层买也存在中间楼层销售难度。

• 湾田·国际

湾田分阶段推出:湾田国际商贸、湾田物流、湾田家居商城、湾田陶瓷城、湾田建材总部基地、湾田化工市场 打招中南最大的专业市场。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篇3

乡镇工作园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镇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强动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来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引进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企业**,**等大企业在柏林建立分支机构,成为全县工业化进程中的排头兵。

一、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一是在发展经济定位上旧的思想观念影响较深。农业经济的烙印深刻,对发展工业的巨大潜力和优势认识不足,特别是在新建工业园的问题上,部分群众持反对态度,甚至认为是只是政府在抓财政府收入;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受地域、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有畏难情绪产生。二是对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对发展工业园重视和抓落实不够。比如,有的地方对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和谋划统筹等方面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经过严格论证的符合实际的详细规划。三是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认识不足,还有局部利益影响大局的情况。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在为客商服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一些部门为了维持或获取更大的利益、权利等,给招商引资设置人为的障碍,制约了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2、现行的管理机制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软肋”。

当前,我镇所沿用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仍旧是在县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由管委会负责管理。但这样的管理机制,使得园区管委会无权定事、无钱办事、无政策行事,只是利用财政拨付很少的办公经费来维持日常工作的运转。因此,在协调园区的关系、园区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管理服务职能显得捉襟见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健康发展。

3、宏观谋划相对薄弱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镇领导层都能充分认识到搞好工业园区规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真正落实到位,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搞好园区中长期规划的不是很多。柏林镇工业园区起步较早在全县来说基础较好,相对也比较成熟,但还有一部分园区企业只看眼前,既上不了规模也上不了档次,骨干企业支撑不够,功能区域不明显,规划编制工作也仅仅才摆上日程;有的地方虽然也搞好了初步的规划,但前瞻性不够,科学性欠佳,档次偏低。特别要提出的事,很多厂子环保设施只用于上面检查,但真正生产应用得少,个别厂子不启用环保设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环保部门和镇党委政府要真正在抓环保上下功夫,实现达标排放,关习群众身心健康,争取群众支持。

4、园区企业生产链条短、集群效益不明显是制约工业园建设与发展的薄弱环节。

5、资金支撑脆弱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乡镇一般处于吃饭财政状况,仅仅能维持工资的发放,再搞工业园区建设,搞基础设施普遍感到力不从心,使得部分园区建设水平偏低,建设进度缓慢,园区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以形成。

6、电价贵、用地紧、成本高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难题。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篇4

(一)主要思路:

xx年工业园区将以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增量扩容、美化亮化为目标,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努力提升发展综合品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建设,不断优化涉企服务质量,着力构建和谐园区,全力推进园区“工业新城、贸易新区、工人新家”的进程。

(二)下阶段主要工作举措:

1、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形象。努力克服建设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等因素,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建设园区,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行引进公司开发制模式建设园区,遵循“合作双赢、发展共享”原则,大力推行“合作建园”。

2、挖扩容、挖潜力,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克服用地空间、用地指标的严重不足,多措并举全力破解用地瓶颈制约,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一、是全力引进大项目,争取国家“供地”土地政策;二、是加快农村土地整治,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新增建设用地不足;三、是内部挖潜,推进集约用地,对闲臵土地多、投资实力弱、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加大清理处臵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能。

3、抓源头、强招商、增后劲。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突出招大引强,积极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努力做到引资、引企、引智的有机结合。

4、突重点、强培育、提品质。继续推进园区支柱产业板材加工业的产业升级。

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

二、是着力拓展延伸产业链条,要围绕延伸产业链的关键项目,通过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配套项目,加快推进产业链的完善;

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区域品牌,提高工业园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额,提升工业园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5、优服务、强举措、促增长。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外延,提升服务功能,优化服务环境,落实项目帮办、跟踪服务制度,促进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以优质服务和诚信建设,打造政策洼地,推动园区快速发展。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篇5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装备业占。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区工业的,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全区工业实现利润亿元,电子信息业占,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其中电子信息业占,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装备业占。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资产合计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利润总额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劳动生产率为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个百分点;负债率为。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实现利润亿元,资产负债率为,比去年同期下降个

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亿元)、胜华电缆厂(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实现利润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次,产品销售率为,资产负债率为。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次,劳动生产率为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资产负债率为。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 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篇6

(一)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园区形象和品位亟待提升。近年来,园区建设主要依靠筹资解决,而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财税返还和借款、垫资,无法保障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的基本需求,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园区提档升级。

2、园区自身产业层次和整体规模有待提高。板材加工总量不高,产品层次单一,产业链条相对较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协作制度需要逐步加强;龙头企业较少,企业技术装备、产品研发、人才储备相对较弱,自主品牌科技进步和品牌效应尚不明显。

3、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园区政策和其它园区相比没有特别优势,特别在税收政策、用地政策、金融政策、劳动保障政策、部门帮办服务政策等与作为产业集群镇、扩权强镇试点镇不匹配。

(二)主要瓶颈

一、是用地瓶颈:主要体现在有项目无土地、有土地不敢用、开发后不能办证。一方面是老企业供地,迫于当时条件大多采取光行上车,只是兑付村民土地租金和青苗补偿,企业无法用土地、房产抵押融资,影响了后续扩张能力;另一方面是新项目供地,受用地指标和报批费用影响,无法获取国有建设土地使用权,一些引资项目和扩建项目难以按照计划顺利实施。

二、是融资瓶颈: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服务产品门槛设臵高,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和民间资本运作成本过高。

三、是用工瓶颈:主要是由于园区开发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综合服务功能不配套,务工人员保险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部分企业对用工条件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等因素,导致部分企业用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