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2500字左右 第1篇

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地暗自落泪,一个个感人故事就像一块块烙印般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它就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写的《悲惨世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也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心里思绪万千。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主人公冉阿让在25岁的时候,因为饥饿贫穷打破一家面包店的玻璃窗,偷了一块面包,而被逮捕,又因服役期间曾有越狱的举动,被关了整整19年。当他一无所有地走上社会而又陷入衣食无着的困境时,受到了主教的关怀和点化,并在上帝面前虔诚的祈祷,发誓要做好人。然而,由于冉阿让犯有前科,尽管他有着强健的身体,但他的社会之路还是很坎坷,就连他的好意也会被人误解。后来,他化名马德兰,当了市长,认识了芳汀。可就在这时,一位老人仅仅在果园里拿了一个苹果,却因为长得太像冉阿让而被逮捕。出于良心,冉阿让去自首了。可为了实现芳汀最后的愿望,冉阿让不惜再次越狱,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接了回来,并把她当做亲身女儿来看待。后来,在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上,冉阿让的身影又一次出现了,他英勇无畏,在枪林弹雨中战斗、救助了沙威与马吕斯。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从此又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终珂赛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也在平静与安详中死去……

在读文章时,我一直在想:冉阿让为什么要救出那个被大车车轴压在下面的受害老人呢?为什么要解救那个年过半载、头发花白的无辜项马迪呢?为什么要去完成了可怜芳汀临终前最后的心愿呢?为什么为了那个一舍弃了自己的腐败祖国而战斗呢?为什么要放走那个一直要将他逮捕的遵法沙威呢?为什么在战场上拼命救出那个多情的爱恋狂马吕斯呢?又为什么帮助伤心女子珂赛特拥有以终生的幸福呢?既然这个社会没有把他容纳下,他又为何要如此地拼尽力气去做好事呢?直到读到文章最后,我才明白:他是要用自己的那一颗真挚美好的心灵,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即使是像书中所描写的那样一个黑暗冷酷的国度,光明与温暖也时刻都存在着。尽管那只是一个世界,一个悲惨世界,一个充满恩怨与幸福的悲惨世界!愿我们身边多一些像主教般的光明使者,愿他们能够如圣洁天使般永远守护人们那以慈悲为怀、博爱为本的心灵。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他们,世界需要他们。有了他们,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悲惨世界读后感2500字左右 第2篇

以前我曾无数次叩问自己,面对他人的过错,我该宽恕还是该惩戒?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我找到了答案。

《悲惨世界》是我至今读过的最难忘的小说。难忘于它的恢宏历史、社会场景、人物百态,更难忘于主人公冉阿让,他面对惩处和宽恕后的灵魂巨变。捧着这部宏篇巨制,体会到了深远的分量感和直抵灵魂深处的震颤。

雨果笔下的冉阿让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就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受到了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他人的唾弃。现实的冷酷使他自甘堕一落,他盲目报复社会。当他偷走主教家的一个银器后,大主教以仁慈之心宽恕了他,临别时还送了他一对银烛台,主教的宽恕让他在悔恨中爆发出深刻的觉悟,成为精神转化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一块面包”,“一个烛台”, 代表了人们对过错的两极态度,一个人的灵魂从人间到地狱,又从地狱到天堂就因无情的责惩和有情的宽恕!

读完小说,我闭目沉思,良久良久。原来,“宽恕”能拯救人,不仅拯救他人,也在拯救自己。我能做到吗?我能宽恕他吗?一个声音在心中拷问着我,撕扯着我。让我又记起去年冬天那个寒冷的中午……

我至今不能忘怀那个中午,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因为一些琐事闹翻了,彼此扔下狠话——绝交!我俩的吼声刺破了彼此的心,也刺破了冬日温暖的阳光。多年的兄弟之情就这样了结了,那么轻易,那么冷漠,那么灼人心痛!从此,我和B形同陌路,远远见到就绕道躲开,见面也不再说话。大家表面都装得若无其事,但心里却在暗自神伤,但谁都不愿先跟对方和解,打开僵局,这种令人窒息的状况维持了近一年。今天看完《悲惨世界》我又想起了B,一次次自问:我该怎么办?

对,我们需要宽恕!就像大主教宽恕冉阿让,冉阿让宽恕德纳第、沙威、马吕斯和柯赛特一样,在一次次舍己中完全了别人、也放松了自己。想想容易,但付之行动比登天还难!当我第二天在教室里看到B时,咽喉就像被石头堵住一样,怎么也开不了口,虽然心里无数次在为自己鼓劲儿,但昨天的豪情壮志被压抑了。“凭什么要我先开口?多丢脸。”一种可恶的声音又在耳畔响起。算了,维持原状吧!我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若无其事般。

放学回家,看到书桌上的《悲惨世界》,心里又泛起了波澜。冉阿让的善良、宽容浮现在眼前,他把宽恕送至他人灵魂深处,有意无意间将人与人带入一种生命的体恤中,他用宽恕翻松了人心的土壤,让爱的种一子在彼此心中萌发、茁一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老子不是说:“以德报怨”,“常于善人”吗?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渴盼别人的宽容、饶恕啊!

“B,今天你好精神啊!”当我再一次遇到B时,脸上绽放着笑容跟他招招手,心里积压多日的石头落地了,宽恕并不难,难就难在战胜自己。“你也很酷啊!”他用同样的笑容望着我。我俩击掌和解,抱在了一起,我俩的笑容照亮了对方的心,也照亮了周围的一切,世界突然在我眼前寥廓、长远了……

原来,宁静可以致远,宽恕也可以致远!这是冉阿让告诉我的,是雨果告诉我的,也是《悲惨世界》告诉我的。

悲惨世界读后感2500字左右 第3篇

对于《悲惨世界》我无从下手,就跟我拿起它时的心情一样,带有微微的颤栗。它分量很重。比我之前看的任何一本书都重,重的多。不止单纯的分量与体积,他写的政治,思想,革命,历史,救赎,内心的挣扎,社会的丑陋。看似都那么的沉重,似乎会觉得他应该很枯燥。然而《悲惨世界》是这个暑假迄今为止我所看过的书中让我笑得最多也是感动的最多的一本书。它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书中有大篇幅写评论性的和介绍背景,历史的文章,有人说看这个才是重点。我觉得不然,那些文章同剧情同样重要,两者密不可分。这些文章是给予剧情更深刻的感受,剧情则赋予这些文章更鲜活的色彩。它是一本小说,它不止是一本小说。

对《悲惨世界》有两种喜欢,一是它让人回味无穷,让人深思。读完《悲惨世界》之后好几次在房间踱步深思,有时是一上午,有时是一下午,或是一整天。甚至开学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在想。二是雨果所描绘的形形色色个性鲜明的人物。要说悲惨世界,我想了这么久肯定一两句是说不完的,因此我就说几点吧。

书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倒不是米里哀大主教对冉阿让偷盗行为的宽恕。而是当苦役犯冉阿让因投宿敲遍了每扇门并屡次碰壁时,一个老人指着米里哀大主教的矮小房子说“去敲敲那扇门吧”读到这里,我的心竟有一丝激动。就像一个人有着某种消极思想,我想要摆正他的思想,但任凭我费尽口舌都不管用,并且社会的种种现象也推翻了我的任何理论。正在这时,突然出现一个人,或者一个事件。可以向那个消极的人证明:世界还有爱还有希望。就像失明的海伦·凯勒被莎莉文老师紧紧抱住的那一瞬间。《悲惨世界》是个消极的名字,但书中的内容无不充满希望充满救赎。

那么冉阿让去敲门请求投宿,因他曾是苦役犯而被拒之门外我们应当说什么呢,我们不能怪闭门人,他同你不熟,人人都有自卫警惕的心理,这是在理的。放到现在来讲如果是我们自己,有一个做过牢的人来投宿于你,你会不会开门?我想即便是一个没有坐过牢的人也不会同意。为什么呢?因为国人的思维肯定认为这个人是坏人?为什么会觉得他肯定是坏人呢?因为现在没有好人了,为什么没有好人呢?因为社会!因为如今的社会笑贫不笑娼,笑好人不笑坏人。做好事成了耻辱,做好事的人会脸红,会被人说太假,做好事也可能被反捅一刀。就比如说司机好心扶老人反被老人诬陷的事件。其实这件事情也很复杂,当然司机是清白的这点无疑。但是说起老人,难免或许有点痴呆。她可能自己也不记得怎么摔倒的了,看到有人来扶她或许就以为她是被他撞倒的。这些都是无从证实的事情。我不是替老人说话,我想表达的是我们不能仅仅看表面,不能人云亦云。虽然说社会造就了现在的人这般思想,但也不能就只怪社会,因为社会由人组成。

不敢再自信如果我要摆正一个人消极的思想时会不会有人愿意打开一扇门,甚至那个指门人都不敢奢望了。

再浅谈一下沙威。看到有人说中国缺少沙威这种人。我反而觉得沙威这种人太多了。说中国缺沙威这种人大概是因为沙威对工作尽职尽责到无可挑剔的态度。但沙威其实可以说是个保王党人,他对上流社会的人有种过分信任。对社会最底层人士有着某种不信任甚至还有点瞧不起。从他对冉阿和芳汀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沙威太极端缺少了某种感情,他是司法界的一个傀儡。上头有命令他就不顾一切将罪犯缉拿归案,有没有罪不考虑。因此我们需要的仅仅只是沙威的某些方面,极少的一些方面。

雨果说:“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还借助于法律和习俗硬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孱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迫,即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可能形式不同,但是不管哪个时代,雨果所说的这些现象,这些人从来不在少数。读读这本书,多关心时事政治,会让你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