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第1篇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为班主任这此布置的作业,没方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忽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终究是xxx,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红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依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义,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义就是,万物都是逐渐生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论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晓得。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偏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义是说天长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们不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所以说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干构成就了他本人。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本人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收缩的经济时期,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读去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念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第2篇

老子《道德经》,不用洋洋洒洒长篇巨制,精炼而蕴集,晦涩的语言中蕴含着的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xxx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xxx。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xxx的思想家。

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xxx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xxx。道之尊,德之贵,夫xxx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xxx,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关于无为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吗?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此外,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

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xxx,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xxx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xxx,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xxx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xxx,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尽管如此,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提出这一观点,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过,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产生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必须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一书中上述的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总之,《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第3篇

《道德经》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认识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道德经》说:“教学无字,无为之利,天下所希冀。”教育不是让老师多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用简单的辩证方法论审视世界和生活,多次强调“做而不犹豫,生而无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华丽的辞藻;有所作为,不能居功自傲,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友者智”。很多人犯错,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带着一点点成绩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失去信心。

《道德经》用辩证思维审视人生的不幸与福报。所谓“不幸靠幸福,幸福靠不幸”。因此,人们应该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准备。事情顺利的时候要想到自己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完觉得困难的时候要想到美好的未来。《道德经》也告诉人们,有一件事是可以通过犯错来避免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罪大恶极

《道德经》最后一章说:“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好人不善于辩论。人们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炫耀,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是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不与人竞争。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座右铭:不要听华丽的词藻和美丽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第4篇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读完道德经后感受颇深,它让我明白应该如何更好地去生活、工作。

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所以教导我,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得做到真实待人。

工作中总会有些意见和观点不统一的地方,所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有问题大家多沟通讨论,互相尊重,将问题矛盾化解。

还告诉我要去做一个聪明的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给我的启示就是得多学学技能,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要牢记,多去看看结合工作专业方面的书籍知识,多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指教,这样当你心中明白,就遇事不慌,合理操作,解决突发事件。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我们单位就有很好的传统,如一日捐活动,如工会的义卖活动等等,大家都积极踊跃参与了进去。工作中也是,当别人有困难时,尽力去帮助他。和谐环境,靠大家。

道德经核心“无为”是让我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工作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第5篇

人到中年,经历渐长,有过一些沉浮后,偶尔会感觉迷茫——关于所追求的事物的意义的自我否定。物质财富与健康、家庭孰轻孰重?职业理想与职位高低是否挂钩?社会关系与个人能力有必然联系?你更需要他人的认可还是自我的肯定……..?哈哈哈,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年危机?或许正是。但这些都是“思想问题”,现实中的xxx然该加班加班,该努力努力,该乐呵乐呵。或许,中年危机绝大多数其实正是“思想”危机,“精神”危机;思想决定行为,思想问题不解决,行为迟早出问题。于是乎,xxx把目光看向了中华传统文化,闲了读点国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之类被看作儿童启蒙教材的传统书籍。

这一看不打紧,就感觉自已特别没文化,也感叹咱们的教育的确存在太大的问题。之所以没文化,因为xxx懂规矩,不明事理,最起码的《弟子规》里我们看作教孩子的基本道德要求都做得极差。“首孝悌、次谨信、范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18字总纲,直接说明了咱们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德为先”。咱们现代的教育别看门类林立,学科繁多,但几乎都是在教人们“怎么做事”,对于学生“怎么做人”的教育实在欠缺太多,这毛病越高等的学校越严重。幼儿园和小学是最重视“德育”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升学压力小,学习任务“相对轻”,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初中就差多了,学生的课本增加了,老师的任务也重了,如果考不上高中,孩子的人生就“折损”在15岁了,“德育”当然只能退居二线了;到了高中,还用说吗?文山题海,只有两个字——冲啊!“德育”可能只在部份责任心很强的班主任手里能有些体现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听说是“放养”的,“德育”多半只能靠学生“自悟”了。所以当下社会,高学历低素质的人不少;事做的倍儿好,人做的倍儿差的也不少。

说的远了。前些日子,xxx认真的学习了《道德经》,受用良多,不但帮助xxx梳理了很多“思想”问题,也让xxx进一步理解了“管理”。

老子的《道德经》,虽不像《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但仍然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以天道讲xxx,而xxx即是最高的管理学,所以有人称其为“帝王管理手册”是有道理的。xxx愚人也,用不着学xxx,但结合企业管理有些感悟。

《道德经》第17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这段话是说给管理者听的。不但提出了管理的四个层次,还指出了最好的管理效果。

“太上,下知有之”。管理的最高层次,员工只是知道有这个领导而已,其它的不知道,也不用知道。为什么呢?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企业的运转已经完全由制度和规则来支撑,不需要领导英明神武,不需要树典型立榜样。记得xxx说过:“我对于华为可有可无,我不在,华为照样正常运转,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企业不用依靠某一个人来运行”。类似的话,xxx也说过,阿里巴巴也做到了,否则xxx不会这么早退休。当然,绝大多数企业跟华为、阿里比不了,我们从上面的话里可以悟到的是:企业领导者应该尽量建立建全企业管理制度,以制度支撑企业的有效运转。哈哈,制度管人嘛,这谁不知道啊!知道不重要,重要是做到!做到才算牛。

“其次,亲誉之”。这是第二个层次,也很难得。依靠领导的英明神武,虽然这样的领导很有凝聚力,员工都喜欢他,都赞誉他,但如果他不在了呢?往往企业会遭到重大的挫折。大多数发展不错的企业都有这么一个好领导、好老板,但这些企业中的很大一部份都没能保持太长时间的活力,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好领导、好老板不在了。其实,既然都这么好了,为何不能进一步上升到“下知有之”的境界呢?是不是“格局”还有点不够呢?

“其次,畏之”。这个层次就差一些了。员工怕你!领导是靠威严或霸道维持企业的运行,这样的企业只可能保持表面的团结或美好,其实是没有什么凝聚力的。受到一些外部压力往往就会崩溃。咱们从员工的角度想想:你会长期跟一个你惧怕的人在一起工作吗?其实这句话要告诫管理者的是:不能靠威严或霸道来管理。一个企业应该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对员工的关怀应该体现在管理细节中。企业的福利发放,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都关系着这种文化的建立。这些事情是要实在去做的,而非说说而已。那些随时说着“以情留人”的企业,往往人留不住,情也没有。

“其下,侮之”。最low的管理,员工都“侮辱”你了,这领导当的也够差的。这样的企业,完蛋只是时间问题,员工之所以还能“侮辱”你,而没辞职,或许只是因为你工资还拖着没给呢。

“信不足焉,有不信”。说的是管理者应该有信誉,言出必践,政出必行。“老板说话不算数,所以员工才会不相信你”。因此,管理者在抱怨“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时候,是否应该先想想自已是否在管理中有失信于民的问题?该章短减数句,却有一句专门提到“信”的问题,足以表明管理者和企业的信誉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信足”呢?xxx的理解是:谨言慎行,不轻诺,若诺必践;缓发文,制定制度应多斟酌,成熟再发;“万乘之主,不可以身轻于天下”,身为管理者,一人之言系百人之利害,“君无戏言”4字可是沉甸甸的!

“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管理者如果做到了“下知有之”的境界,企业制度完善,且得以有效运行,建立了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状态下企业自然欣欣向荣。这时,管理者无需刷存在感,完全可以悠闲的钓钓鱼、写写字;即便企业谈下了大业务,实现了大目标,员工们也会认为是他们自已的努力使然,而不知道“老板”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对最好的管理效果的描述。哈哈,这个要求有点高啊,不在意“存在感”的领导不多,善于“大包大揽”的领导却不少;其实这也是人性之“恶”的体现,自私、贪婪、占有欲,压抑了利他、分享。这一点即便是xxx将相也难以做到,因此历史上才有不少开创盛世却晚节不保的“明君良臣”。所以,这样的管理效果,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从中可以学习的是:“为而不争”的哲学思想。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哲学里,管理没有现代这么多“门类”,只有两个字——“和谐”,这里面有很深的辩证思想。拿生产性企业做个例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光靠市场拼杀不行,内部团队需要强大,得能生产出好产品,得控制好生产成本,得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而这些除了管理制度的支撑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纽带和润滑剂。当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很开心时,恭喜你,你的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到读《道德经》,可能很多人会说你消极避世啦、没有上进心啦,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多半没看过《道德经》,对没了解的东西却能“直言不讳”的评价,只能说太过主观和自我了。其实《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并非“无为”,而是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书里大量借用自然物性来讲为人xxx的道理,如“水性”、“母性”、“天地之性”等;所谓“无为”,只是作为“为”的方式而存在,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为而不争”!这是老子主张的“xxx”的境界。

人到中年,更应该注重“内功”的修炼!年轻时不懂的道理、不想的问题,此时却往往成了限制你的天花板。如何突破,往往不在掌握更多的“知识”上,而在悟得更多的“智慧”中。现代社会,各种人生哲学、价值体系琳琅满足,这些都可称之为“道”,因此当下社会“悟道”太容易了,你只要买几本书读完,道理你都明白了;如何“行道”,才是我们人生修行的核心内容。因此老子也感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希望xxx要做“道理都懂,却行事荒唐”的人。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第6篇

今天终于把道德经读了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

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师逼着写博客让我想起了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一共3个导师,每个导师有1~2个研究生,一共4个人。所以所有的课都直接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讨论名剧的课文,有时候老师放CD。看碟片当然很开心。没想到,老师拿遥控器的时候,愣了一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顿时懵了。毕竟看碟的时候,看剧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要搜索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去回忆可用的情节,寻找可用的理论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觉有点抖索。我时不时用眼角看看老师要不要拿遥控器。我看剧的时候也尝试调动一些脑细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停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总是不知所措,不喜欢看。

读《道德经》写博也很难。读圣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不经心。按照照顾老师的理论,不需要动脑,总结事情写博一定要动脑。当你在两者之间切换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们挤一点“牙膏”:

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力会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东西上,比如“为了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满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痛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定胜天,相信“我能行”。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时候,大家就会转向内心,也就是“求道”。具体的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可能xxx、道、佛、基督、心理学、瑜伽、其他灵魂的鸡汤,也可能是大法。看到我不行,人的终结就是神的开始,道的开始。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第7篇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是这样评价《道德经》: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xxx先生对《道德经》评价道: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我看完《道德经》,触动最大的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水乐意使万物滋长而不与它们竞争,它甘心居于众人不愿处的下位,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喜欢水的团队精神。小小的水滴凝聚成水流,在广袤的大地上流淌,xxx生,滋润万物。水滴石穿,持之以恒。水滴凭借团队的力量,持之以恒的精神,用看似渺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顽石,一改给人的柔弱表象,让人肃然起敬。

我喜欢水以xxx的精神。水在遇到石头打击的时候,从来不做过多的'抵抗,但它的“软弱”却是一种无比深奥的智慧,因为这种“软弱”有时候正是化解矛盾的神奇力量!人生,其实也需要这种智慧。遇到事情找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做到以小胜大、避实击虚、曲线灵活,放弃硬碰硬的做法,不要针锋相对,不要以死相拼,懂得这些,我们的生活便会灵活和简单。

我喜欢水包容的精神。水无形,却虚怀若谷,包容天地;火刚烈,却锋芒尽露,过早夭折。生活中,具有水一般性格的是能xxx、不计较一时得失者;具有火一般的是只认死理、不撞南墙不回头之人。因此,当前方遇到艰难险阻时,水一般性格的人能分流而过,火一般性格的人却往往撞得头破血流。

水与人类更是有着极深的渊源。有水是星球有生命的基础。水是万物之源,是万物的供养者。而做人,更应该像水那样清清白白,处世要像水那样安心低下,办事要像水那样灵活变通。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第8篇

智者见微。应该说,真正影响我们命运的,常常是我们视而不见的细微。古训曰:“司命者,微名也。”现代社会管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以一例示之,此前在商场购买儿童床,品牌货,价格为国内之最。然而,送货比约定迟了五天,商家解释说“我们也不想这样”。安装时最主要横板发错货,厂家说没关系只需要再送过来。妻子发现床柱有轻微裂痕,安装师傅解释说:“安装完就看不见了”。

听完解释,我笑了,叫妻子不要再寻找其他瑕龇,最后检查一下有无安全问题即可。不是我不想要好货,而是我明白有些人每天忙着找理由解释,又或指责别人的不是;另一些人则忙于表现能力和超越自我,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因此,妻子与之争论的结果也已然可以预料。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第9篇

“没什么,世界的开始”

生命从何而来?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任何细胞一样。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但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东西。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陶器,形状和质地都变了,但本质不变,还是无生命的。从精卵结合到婴儿,生命从何而来?

人生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身体的组合,那么如果有科学家无缝组合的健康器官,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是,讨论“灵”和“魂”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灵魂会在肉体死后死去吗?如果灵魂永生,他们会去哪里?

“出名,不是很出名”

世间万物,到了巅峰都会衰落。如果人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抑制,一定程度上肯定会阻碍人的思想或精神。所以近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比如,人们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xxx后,春天一定会到来,严冬自然会持续几千年。所以,人在“知”之后,要采取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探索宇宙中生命的真谛。

“所以,总没有,我想看它的精彩;经常,我想看。”

就像我的第一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现实中似乎没有什么线索,要找“没有”。而“无”是神秘的,要从“有”开始仔细考察线索。送东西也有办法,但生活也有办法。正所谓“两者出异名”,“道为一”,所以“无”也是可观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第10篇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xxx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xxx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xxx,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xxx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xxx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