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的读后感600字 第1篇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怀疑自己是否能看懂。为时两个星期整整14天才看完薄薄的一本《理想国》,很久没有花这么长时间看一本书了,但收获还是挺多的。

首先,丰富了我对正义的认知。在看此书时,我对正义的理解就是正义,无正义本身和正义的表象(暂且称为表象)之分,我们追求正义,究竟就正义本身,还是由正义所带来的荣誉、地位、权力?论及正义也仅仅是与道德和法律相联系,但《理想国》所提及的则包含更多的内容,不仅是法和道德,还涉及了智慧、节制、爱,给我以更全面的了解。正义不单是恪守法律、公正审判;不止于路见不平拔*相助;还有明智的认知和判断、对本*恶的有效节制、对社会、对国家的普遍爱的等等。

我认为,理想国中的守卫者们都是正义的化身。苏格拉底说,不能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去衡量比较守卫者的幸福与否及其程度。构建一个全体幸福的国家,必须要某些公民出让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利益。当然,守卫者也是靠公民来供养的,社会也是有回馈于他们的。

但我还是忍不住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去评价这些守卫者,去尊敬他们,认为他们是伟大的。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总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评判别人。

此外,这本书是立足于理*的,这对于感*的我而言有莫大的帮助。让我在看书过程中,在思考问题时,不自觉的优先运用理*思维去判断是非,再用感*的思维去感知事物的价值。

此次阅读仅有这些粗浅的理解也略感疲劳,希望下一次阅读时能给我全新的感悟。

理想国的读后感600字 第2篇

最近摆渡了柏拉图的名作《理想国》。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秘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满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满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然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 ? 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根据具体环境,情况而定的。也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众人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该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也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也许……

理想国的读后感600字 第3篇

理想国》的开篇从最日常的对话引入,苏格拉底在献祭和观看表演后回城的路上被普来马库斯拦住留下谈话,经过来回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正义者是快乐,而不正义者是痛苦的”这一观点,虽然这一观点虽然是辩论结论,却是未经详细审察的,因为连基本的“什么是正义”还未有定论。所以接下来应该首先去看什么是正义。此时柏拉图大开脑洞,提出了先探讨城邦里的正义是什么,然后再来看个人的正义。

如何评价这种“由大见小”的方法呢?我直观的感受是赞叹柏拉图的智慧。看到二者不仅在静态的内部结构上是一致的,不同政体和对应着的不同灵魂,而且在各自动态的转换也是非常巧妙地吻合。对我个人而言,从大的国家来看个人,以及从个人来看国家也都是非常新颖和有趣的视角。这种方法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理想国》到底是一部关乎个人幸福的伦理说著作还是关乎城邦幸福的政治学著作,自由主义者和极权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但是回到柏拉图的论述,庆幸在当时还没有对哲学有着像现在这样对于哲学的分门别类,他的思考是问题而非学科框架驱动的。在《理想国》第四卷434E中,他提出不仅仅是要由大见小,还要将“两处所见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以便可以“照见了正义”。由此可见柏拉图并不囿于某一类学科的限制,他最终的落脚点的不止是个人或者城邦的幸福,而是他认为更实在的关于正义的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城邦的建立源于单个的人不能自足。基于对日常的基本需要,不同职业的人生活在一起通过各自的工作来相互满足生存需要,一个“猪的城邦”建立起来了,随着城邦的扩大,不断有新的职业产生,新的阶层也出现了。城邦基本的三个阶层为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每个阶层都最善于从事他们的工作。

这里值得留意的是,城邦内建立了分工原则,分工的依据则是根据各人的天赋,每个人发挥自己所长,专门做一项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柏拉图特别谈到统治者应当是年纪大一点的最好的人,护卫者应当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而且应当真正关心国家的利益,在随时的考察中也能保持护卫国家的信念。这些特征为后面的美德尤其是正义的展开做了铺垫。

理想国的读后感600字 第4篇

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的对话。 探讨的主题是正义。 玻勒马霍斯的观点一开始是“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经过苏格拉底的修正和概括之后,这个观点被明确成为了“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 这里其实涉及到伦理学的一个黄金法则:道德回报的对等性。 《论语》当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老夫子对于以德报怨的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么用什么来报答德呢,所以应该用怨来报答怨,用德来报答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个观点同玻勒马霍斯的所引用的观点非常类似。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纰漏,比如说如何确定报的对象,这些都在后面被苏格拉底抓住了。

苏格拉底是如何驳斥“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个观点的呢? 苏格拉底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这样会推出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正义是无用的东西,技术才是有用的东西。 苏格拉底这番“助产术”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说明“正义”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种技术。 接着苏格拉底谈论到如果一个人既能够把善给予他人,又能够把恶给予他人,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这一点在后面还有一些具体展开。

第三个部分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敌人,也就是确定道德回报的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也就是说,对正义进行进一步的限定。 第四个部分苏格拉底从这个点出发,讨论说正义是人的一种德性,那么人不能用一种不正义的行为使他人正义,也不能用一种正义的行为是他人不正义。说得有点绕,不过意思还是明白的。这里其实可以和《孟子》的一段话相互参证:“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用不正义的手段,是不可能实现正义的目的的。 用现在的时事来说就是打着高尚目的的旗号,比如说世界和平啊,民主人权啊,人道主义啊,然后用暴力恐怖手段来推进,这其实就是一种不正义。就像当年^v^宣称他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其实是为了“^v^共荣”,为了“把亚洲国家从殖民主义解救出来”这样的论调。 被苏格拉底绕了四次之后,玻勒马霍斯彻底晕了,倒向了苏格拉底这边,反对“正义就是助友害敌”这个提法。 以上读到第15页。

第三段对话主要是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 这段对话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是正义是否是“强者的利益”,另一个是“不正义的人和正义的人,哪个更加快乐?”。 色拉叙马霍斯在对于苏格拉底的装B作出了批评之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像现在的所谓“强权即是公理”这样的提法。 苏格拉底先对这个观点的确切含义进行界定。 接着苏格拉底找到这种提法中隐含的悖论,统治者有可能制定出对自己利益有损的法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这种情况下,正义就不能说是“强者的利益”,相反,却有可能成为“强者的损害”了。

理想国的读后感600字 第5篇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我认为,关于正义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可能有分的不很恰切的地方还请见谅。)

第一部分,是关于什么是正义。旧的观点认为,欠债还钱就可以问心无愧,也就是正义。但苏格拉底不认同这一观念,总结科法洛斯的观点,

理想国的读后感600字 第6篇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

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理想国的读后感600字 第7篇

我们知道,柏拉图的《理想国》写作于古希腊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的背景让我们知道柏拉图的思想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当然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说他的思想不可以启迪我们今天的人们,相反的是,柏拉图的著作启发了后世的很多的思想家去开发他们自己的思想的领地,柏拉图的《理想国》在古希腊的文字的理解中是“政治学”的意思,这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学》是一个名字,在某一种程度上也是说的一个内容,在后来人们的翻译的过程中西方人将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时是翻译为了今天的英文“The Republic”拉丁文词根,所以英文的翻译自然就是“The Republic”,我们的国人在翻译英文的时候翻译为了^v^共和国^v^,^v^国家篇^v^或者是我们今天在理解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关于自己的制度的建设的一种期待,你是否理解这样的目的,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或者理解那样的文本的知识的时候我们无法回避的想到我们自己的环境和我们自己的制度是否可以适合于我们自己的生存,于是我们翻译的理想国也就在这样的了解中定了下来,其实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柏拉图的是一个十分的现实的政治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理想的环境中想象的东西,可是我们曲解了柏拉图的理解,从题目的翻译上我们就可以看的出来,所以我们更多的是相信理想国是空想的,却不知道那是一个经过当时现实的思考而做出的一个高于我们的实际的制度建制的一个政治的东西。

理想国的读后感600字 第8篇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2011-02-21 20:18<理想国>是柏拉图 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 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 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 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 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人 称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前几 天 , 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 该书中又充满了理*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彻底读懂了这本书谈不上,只是 有一些杂乱的读后感想,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 德问题、教育问题、*问题、*问题、*问题、*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 男女参*、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 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 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什么是正义 ? <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 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 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 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 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 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 (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 ) 各守 其责、互不僭越、*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 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 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 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 面或在某种*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 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 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所以从第五卷起,讨论 中涉及到了儿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妇女儿童如何共有的问题,而且颇具戏剧*。既然在建 议的可行*上达成一致, 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 ? 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 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所以,苏格拉底说,这个建议不 仅是可行的, 而且是有益的。 在第六、 第七两卷中, 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和认识论学说, 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 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 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 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 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 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 挑剔了。这时阿得曼托斯参与进来,提出了哲学家是怪人,对城邦无用的观点。苏格拉底用 了一个船长的譬喻说明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在城邦中的处境,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 在现实中,哲学家之所以不受欢迎,一方面哲学这门最可贵的学问是不大可能得到反对者尊 重的而这些反对者掌握着城邦的统治;一方面,使哲学蒙受最为巨大最为严重毁谤的还是那 些自称也是搞哲学的人,他们玷污了哲学的名声,自然也搞臭了哲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成 为一个哲学家是要具备天*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具的品质。如果一 个人具备所假定的哲学家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 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 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

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 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 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 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 离了*,没能背离哲学。那苏格拉底所谓的理想国是不是现在不会有,过去不曾有,将来 也决不可能有的呢 ? 针对众人的疑问, 苏格拉底给出了其理想国存在的可能条件:只有在某种 必然*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的哲学家, 出来主管城邦 (无论他们出 于自愿与否 ) , 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 或者, 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 国王的儿 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时 --只有这时,无论城市、 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第六卷的末尾和第七卷的开头,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 *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 发点和基本原则。于是有了著名的日喻、线喻和洞喻。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 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的理念所统治。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 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把这条线分 成不相等的两部分,然后把这两部分的每一部分按同样的比例再分成两个部分。第七卷的开 头便是最为精*的洞喻。洞喻即洞穴之喻。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 *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通过一系列的论*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 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 的木偶、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 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一切 以人为本,要建立柏拉图心目中的那种理想国,非得有哲学王诞生不可。应该如何进行教育 才能培养出哲学家来实在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正所谓千*易得,一将难求。第七卷里为那 些将来要成为哲学家的好苗子们,列出了一张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课程表:初等的文艺教育 和体育教育→代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音乐→辩*法。学习辩*法才是最重 要的,以上都是为学习辩*法而做的准备。只有辩*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辩*法是唯一 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的。 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陷入了无知的泥沼时,辩*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同时用 上面所列举的那些学习科目帮助完成这个转变过程。相传柏拉图所建学园的门楣上写着这样 的铭文: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可见柏拉图对数学这门自然科学的皇后、大脑理*思维的体 *科学的重视。在谈论音乐时,他提出应该用心灵听音乐,而不是耳朵,我想,单用耳朵听 音乐,会错过音乐的深邃;单用心灵听音乐,会失去音乐的*和灵魂。当柏拉图的理想国 --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家,*家 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 去努力实践, 去夺取*; *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 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 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出 如此英才。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 腕叹息。 <理想国> 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 当我经历了许多事, 见过了许多美好的和丑恶 的事物, 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 相信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 。 更可以读出深刻的感受 。 辨*的看待,坚持矛盾的方法也许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后定会读出更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