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中 第1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可以做了。 我们世纪少年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中 第2篇

今年寒假,老师要求我们读《三国演义》,这本书在小学时我就粗略的读过了,对书中的大部分的人物形象也有着一定的了解,比如曹操的奸诈狡猾,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张飞的粗暴无理……

可是现在当我再读第二遍时,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评价我却有了改变。

在读“周瑜火烧赤壁”的时候,觉得曹操太过骄傲,太过自大。他第一次逃过火海时,来到了乌林,他见这里山势险峻,树木茂盛,就大笑诸葛亮和周瑜太笨,根本不会用会兵,如果是他自己,他一定会在这里设下伏兵!可是他错了,恰巧诸葛亮知道曹操有可能走到这里,所以早已在这里设下了埋伏。曹操逃到一个叫葫芦口的地方时,笑道:“诸葛亮和周瑜还是不会用兵,如果是我,一定在这里埋伏一支兵马!”笑声刚停,张飞的一支队伍就气势汹汹、浩浩荡荡地杀了过来,曹操好不容易才逃脱了张飞的追杀,狼狈地跑到了华容道,华容道是条小路,也是一条险道,曹操见两旁树木茂盛,不觉又仰天大笑到:“诸葛亮和周瑜在别人眼里足智多谋,但在我曹操看来他们还是不行,如果在这里埋伏一支兵马,我们就插翅难飞了,都要成为他们的俘虏,哈哈!”曹操笑音未落,关羽的一支队伍整齐威风地过来了,曹操惊呆了,只见这支队伍训练有素的排列在两边,气势磅礴,显然比前面的两支队伍要强大多了,可曹操呀曹操,他毕竟还是个奸诈狡猾的角色呀,他想到自己曾经救过关羽一命,觉得关羽应以信义为重。关羽三思后,放了曹操。

再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曹操并不只有奸诈的一面,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好的一面。

他之所以能三笑,是因为他有足够的信心,他相信自己的一切判断,觉得自己的力量非常强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着像曹操一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样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才不会被自己打倒,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里面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学习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赵云的勇……,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起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中 第3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从小就读过很多书。我最喜欢的书是《三国演义》。我喜欢这本书,所以我想向你推荐它。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最有成就和影响力的作品。它广为流传,魅力无穷。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它描绘了大约20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最为成功。《三国演义》在我脑海中一个接一个地讲述着传奇而生动的故事,比如桃园的三个结拜兄弟,三个爱护茅草屋,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等。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也让我学会了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方法。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羽,他九英尺高,胸前留着长发,一双凤眼和两条蚕眉,外表非常强壮。非常有用。智慧和勇气,我最钦佩他的力量,因为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用刀切开肉,一个接一个地刮掉骨头上的毒药。虽然这种“手术”会让“病人”非常痛苦,但他仍然在专心地和他的辅导员玩围棋时忍住了疼痛。虽然关羽在一战期间在麦城遭到魏国和吴国联军的伏击和杀害,但关羽忠诚的英雄形象仍然留在我心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中 第4篇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品好。他不仅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忠”字的真实代表。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性情中人。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记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在现代,全球所有华人多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守护神。

性格关系着成功与否。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从这些人物和国家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忠义,更需要诚实守信!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你还有真心的朋友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大家不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人吧!因此,让我们一起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勇敢的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中 第5篇

《三国演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个假期读过之后受益匪浅,它讲述的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三国鼎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正是在罗贯中老先生的笔下,让我们领略到一个又一个传奇色彩!

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地敬佩这一位先生。

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斗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中 第6篇

这个暑假我读了许多书,如:《稻草人》、《木偶奇遇记》、《三国演义》,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滚滚长江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里的关羽神勇无比,单刀赴会胆子大。关羽的故事可多了,如:《过五关斩六将》、《夜走麦城》、《刮骨疗毒》等。我最佩服关羽刮骨疗毒这件事。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关羽在一次战斗中手臂被一支毒箭射伤了,关羽就请神医华佗来医治他的箭伤,华佗仔细看了看说:“不好,你的箭毒已经进入到骨头上,我要用刀在你骨头上把毒刮去,没有麻药,这很疼痛的。”关羽爽快地答应说:“没问题,现在就来刮毒吧!”华佗先把关羽手臂上的皮肉划开,而关羽却在和手下的兵喝酒,几乎看不出他疼痛的样子。华佗开始在它手臂骨头上刮毒了,他刮呀刮,刮得时候关羽手臂上流了好多血,喝完酒他和手下的兵聚精会神地下起棋,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一个多时辰过去了,终于刮完了毒。华佗钦佩地竖起大拇指说:“将军您真厉害啊,我从没见过向您这样勇敢的人!”关羽感谢地说:“这算什么,小菜一碟,还得谢谢您这位神医妙手回春治好了我的手臂啊,我又可以带兵打仗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关羽真是个勇敢顽强不屈的人,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是个男孩子可是平时手指划破了一点,痛得鬼喊鬼叫,和他相比我就无地自容了。

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让我大开眼界,而三国演义里的众多英雄人物,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们勇敢顽强,不怕死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中 第7篇

我早就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一拿到这本名著,就如饥似渴的读完了。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灵帝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西晋统一,期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为夺取_,统一中国而展开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

《三国演义》描写的人物众多且十分生动形象,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打动了我,我非常喜欢张飞,他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钢须,他的声音亮如洪钟,威势如奔马,书中描述张飞曾在战场上大吼一声,震倒敌方一员武将,这可见张飞的勇猛。除了武将张飞外,我也很喜欢关羽,他九尺高,丹凤眼,两条卧蚕眉,胸前长须飘飘,印象最深是他的一张红脸,就像红枣一样。据说关羽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红脸,有一次他受了箭伤,华陀为动手术他刮骨疗伤,他一边下旗,一边疗伤,直至最后手术全部做完,由于古代麻醉技术不好,关羽忍痛绷脸时间太长,从此就变成了红脸。张飞关羽我喜欢,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又叫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擎,手执羽扇,飘飘然,有如神仙下凡般,他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不仅人物描写得好,故事情节也描写得很好,我最喜欢描写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赤壁之战分三个环节写的:“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中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博学多才和足智多谋,不费一文钱和一兵一卒,就为周瑜准备了十多万支箭,为日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周瑜打黄盖”中也充分描写了黄盖忠勇。我最喜欢的就是火烧赤壁,周瑜火烧赤壁,张飞和关羽围追堵截,曹操拥兵几十万,最后就剩三百,足见当时战争的惨烈和曹操败得狼狈。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远不止这些,书中人物个个厉害,故事情节也非常吸引人,我很喜欢《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中 第8篇

翻阅宏伟的历史图册,眼前浮现出了20xx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曾经兴盛一时的汉朝,已经成为人们的讨论话题。真正一切的,却是他们,鼎足三分,龙争虎斗。

滚滚长江,淘尽英雄无数。桃园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_。”刘、关、张的结义,揭开了《三国演义》宏伟的序幕。要赞吕奉先,好箭法!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辕门射戟,一箭使得十万雄兵脱征衣。却说曹孟德,不愧为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人生哲学;天下,这是他的人生抱负。

复谈刘玄德,仁民爱物、礼贤下士。携民渡江,何等仁善!三顾茅庐,此情何挚!又道诸葛孔明,真乃卧龙也。神机妙算,无人能敌。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七星坛上,巧借东风。又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腔热血,赤胆忠心,可谓千古一相也。再言周公瑾火烧赤壁之雄姿,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之英武,赵子龙大闹长坂坡之勇壮。多少英雄豪杰都让人难以忘怀,心灵受到最强有力的震撼。

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它总是悲惨的。吕布再勇猛,最终还是殒命白门楼;孔明再机智,也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正是那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分归晋,从此,《三国演义》的故事落下了帷幕。“纷纷无穷尽,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如今,再去瞻仰当年宏伟雄壮的历史,也不会再发生或改变什么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泪满衣襟,一声长叹。

历史无法改写,今朝却可以改变。我们无法抓住曾经的过往,但至少可以把握住现在。从现在开始,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勉励的画笔尽情绘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画卷。这样,你就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面朝大海,自信地说:“明天更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中 第9篇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老师在假期里推荐我们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被它回回紧张的情节深深吸引。

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混战,最终形成了北方的曹操,得到诸葛亮辅佐的刘备和江东孙坚、孙权三股强大的势力。此后,三国征战层层展开,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统一了天下。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回是三顾茅庐。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曾三次亲自前去府上拜访。第一次,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备了礼物来到诸葛亮的茅庐,但得知诸葛亮早上就出门了,只好返回。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连忙顶着大雪来到诸葛亮的茅庐,进门却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被朋友邀去游玩了。关羽和张飞都觉得诸葛亮徒有虚名,去了两次都没见到,但刘备依然坚信他是个贤才,便第三次去了卧龙冈,这次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等人又等了一个时辰,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他俩相谈甚欢,刘备拜诸葛亮为军师,在他的辅佐下建立了蜀汉国。

刘备一心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他冒着大雪前去拜访诸葛亮,宁可自己等一个时辰也不打扰诸葛亮休息,他连续三次前去拜访,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诚意,最终感动了诸葛亮,在他的辅佐下成就了一番基业。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知道了许多历史故事,还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道理。从刘备为给关羽、张飞报仇,不听劝告,带兵攻打东吴,结果全军覆没的故事中,明白了做事不能盲目自大,一意孤行,这也是刘备最终走向败亡的原因;关羽义重如山,武功盖世,但却因为骄傲,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败走麦城。

三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三国演义》却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中 第10篇

《三国演义》这本书一开始看到它时,我就对它“情有独钟”。从青少年版到珍藏版都有百读不厌。《三国演义》的每一个故事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奇妙的梦幻之旅。这就是我喜欢读《三国演义》的原因吧!

每当我看《三国演义》时脑子里不禁浮现出这些人物,比如:狡诈多疑的曹操,礼贤下士的刘备,机智聪明的诸葛亮,多才多艺的周瑜,胆小怕事的刘禅……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贤相的典范,又是道德智慧的化身。大家一定都看过《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吧!他不禁让我联想了“擒贼先擒王”这句话,诸葛亮讨伐孟获,虽然孟获是边区叛乱族的首领,但还是被诸葛亮多次捉住,最后孟获还是心服口服,归顺了蜀国。诸葛亮最后一次擒住孟获时真的是擒住了孟获吗?不,不是,是擒住了孟获的心。虽然他在话里面也是个有谋略的人,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碰到了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为什么不杀了孟获一了百了呢?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心胸宽广,以德服人的君子,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的擒住孟获,说明诸葛亮在攻孟获的心。天地间最广阔的不是大海,不是天空,不是大漠,而是人的胸襟——诸葛亮三翻五次擒住孟获,又放走孟获而没有赶尽杀绝是让孟获心服口服于他。

由此我便想到了我们的茅老师,每当我们犯了错误,茅老师总是将我们叫到办公室,对我们敦敦教导。茅老师的这种“通过讲道理而不是用蛮力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是像故事中的诸葛亮吗?我庆幸遇到一位明理的好老师。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解决问题还是该动动脑子,不能靠武力解决,只有以智取胜,以德服人,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一样。希望通过努力学习,都能成为像诸葛亮一样有智慧,有谋略,有胸襟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中 第11篇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发生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故事。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为了理想和抱负开始了沙场征战,并最终建立了蜀国,与曹操掌权的魏国及孙权主政的吴国并称三国。后来,魏,蜀,吴三国征战不断,最终被西晋统一。《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大人物,大英雄,这些人物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截取故事中的两段文字与大家分享:“他们来到东岭关,守将孔秀不肯放行,关羽一刀就把孔秀杀了。洛阳太守韩福又阻拦关羽,牙将孟坦向关羽挑战,被关羽砍为两段。韩福用暗箭射中关羽左臂,关羽用嘴拔掉箭,策马加鞭一下就把韩福给斩了。”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关羽不避艰难险阻一心想找到刘备的忠义精神,令我特别敬佩。

当我把书合上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定要将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让更多的朋友走进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认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怎么样?听完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有了马上读书的冲动?那就别犹豫了,赶快行动吧。相信大家读完故事后会发自内心地说:“这是一副波澜壮阔,金戈铁马,壕气纵横,逐鹿中原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