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1

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随遇而安平静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类“交流”为幌子,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放眼望去,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发展”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度,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这是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找到的场景。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2

两性间的不平等是源于新型农业太繁重,女人终于不堪负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吗?我的认识是这种不平等虽然在新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但不是因为太繁重,而是因为生活得需要所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照料同一块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干活就可以生产出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粮食。这样一来就有空闲的劳动力回到家里。那么为什么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过是因为女人的生理能力决定的,因为孩子总是女人生的,过去因为食物采集,无法多生孩子,现在口粮够了,女人可以多生几个,保证种族繁衍。于是女人理所当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后来的发展却不是一开始可以预料的。虽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同样辛苦,但是没有产出,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漫长的几千年,女性沦为第二性。这一幕甚至现在仍在上演:无论开始是怎么受千万宠爱所以做全职太太的,过个5年8载,便成为多余的人。当然,带着丰厚嫁妆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3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

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4

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难以“行万里路”,但只要不读死书,好书亦可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启发我们的思考。不同往年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将视野横向展开至全球,纵向延伸数万年,站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肩膀上,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出游。

本以为这部长达一百万多字的通史会是一段相当枯燥的旅程,且充满了尴尬的翻译,没想到开卷伊始这本书就给我上了一课——凡事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有偏见。这本书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翻译绝不生涩,生动的文字瞬间吸引了我,实在忍不住为它打call。

讲了这么多我的感受还没切入正题,毕竟历史不只是故事的延续,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将其作为辅助自己审视事物的工具。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当今,美国所谓的美国至上纯粹与上述例子大同小异,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世界的轴心。美国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是有悖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能吸取他国的长处,才能保持在世界前列。欧洲若没得到造纸术和印刷术,文化就无法很好传播;若没有指南针,就不存在地理大发现以及大规模殖民,更不知道现在能否有美国的存在;若没有火药,美国也不可能拥有如今的军事地位,可能都还在冷兵器时代呢。

我尚不懂史学更不通政治,只在此表达一点拙见。然而这点拙见却是我表达对学习历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媒介。其实,读史学史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一点感悟,不求精深不求完确,作为一名学生更不需成为一部活史书,但凭兴趣和热爱尽情涉猎罢了。读完《全球通史》,我感觉脑袋里并未塞满艰涩的知识,而思想却更加丰满,自以为大有所益,足矣!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5

最近几个月读书有点儿懈怠了,不想找借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书下册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而很多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笔带过,想理解的透彻点儿,需要大量查询资料,今天暂时就写一点儿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内容吧。

现今欧洲的强大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技术已经明显的成熟,在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发现了冶金化学工艺,计算出准确的阳历,学会了怎样使用畜力和利用风力。而以后的几千年,只有三大发明具有重要意义、铁、字母和铸币。可悲的是只有战争,才能将古典文明从其生产技术的昏睡状态中唤醒,比如希腊,发明了精巧的带有棘轮装置的石弩,靠滑车驱动的轮式攻城车,以及所谓的“希腊火”(专门百度了一下,希腊火是由石油、硫磺和沥青混合而成的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及时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烧,对于水上攻击船只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国之后,东边的汉王朝和西边的罗马帝国可以称为独霸天下。这个时候繁荣的帝国对蛮族的吸引力那是相当的大,但是由于中国独有的地理优势,加上当时汉武帝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东边得不到好处,只有往西边扩张,他们在中亚打败当地的游牧民族,当地的游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欧就变成了众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技术的严重落后和外族的不断入侵下,日渐衰落。

西欧的旧秩序在长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严重的破坏,然而,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近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中,能产生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欧洲的强大正是因为这些动荡的历史吧。

一个封闭的、自大的国家或民族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洗牌淘汰,而一个懒散、不求上进的人也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这种忙碌的生活对自己有没有意义,感觉自己正在陷进一个理所当然的漩涡里去,我曾经也是一个向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积极起来,生活过于安逸只能让人变得软弱,共勉,有点儿跑题......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6

汉尼拔,大西比阿的最后归宿。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战争结束后,汉尼拔出任迦太基执政官,并致力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曾经的一代强国,在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再次引起罗马人的警惕。他们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无奈汉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拯救祖国。在流放途中,汉尼拔一直帮助与罗马有结怨的敌对国对抗罗马,但都没有很大的成效,最终罗马忍无可忍下令通缉汉尼拔。公元前183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最终选择服毒自尽。

他用一生实现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汉尼拔的一生折射了迦太基一代强国的命运。它可能是历史上少有的,并非自身经济衰落而导致灭亡的经济强国。

汉尼拔的个人悲剧,若能顺应历史潮流,变革迦太基与罗马为盟,可能迦太基的命运会是另外一个展现的方式。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的变革从来没有在旧制度中产生,只有摧毁旧的体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社会,毁灭即是重生。

正如我们的南宋王朝,直到灭亡之际,南宋的经济依然强劲。在后来元朝的国际贸易大潮中继续展现东方魅力,不与时俱进,只能无情被淘汰。

罗马的大西庇阿凭借击败迦太基的功劳在罗马如日中天,麻烦也随之而来。他的政敌时刻寻找攻击他的借口,每每他总是借助昔日的功劳和军队的支持而免于惩罚。在一次审判大会上,大西庇阿提示民众,今天正是扎马战役的纪念日,罗马应该记住他的功劳。他成功地煽动起了大众的狂热情绪,结果许多人包括法官簇拥他来到神殿,向上天祈祷,赐予罗马更多的像大西庇阿这样的英雄领袖。

晚年的大西庇阿在经历这些之后心灰意冷,决定离开罗马回到坎帕尼亚自己的庄园,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在遗言中,他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罗马,要魂归故里。

同在公元前183年,两位天才的统帅汉尼拔和大西庇阿离开人世。

迦太基因为拥有汉尼拔这样的天才而拒绝改变,惨遭灭国。罗马共和国因为拥有大西庇阿这样的杰出统帅,而逐步走向帝国独裁统治时期。600年之后西罗马帝国灭亡。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7

读完全球通史,我就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些粗略的了解,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中国近代都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不同在哪里的话,就一定要先看看同时期都发生了什么。

1840年时,一位英国商人首次开辟了四条横渡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这也标志了西方航海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这时的政策叫:闭关锁国。清朝上层这一愚蠢的基本国策,让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840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在前一年,林则徐发起了令所有当代中国人拍手称快的虎门销烟。这一行为不仅没有让林则徐飞黄腾达,继续为清朝奉献自己的力量,反而给他带来了为期5年的流放生涯。这不仅是林则徐自己的悲哀,更是整个清朝、整个中国的悲哀。

在西方科技、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清朝上下几亿人似乎集体把永乐大帝时下西洋的光辉历史遗忘。这一现象最终换来的是,中国用2000余年积攒下来的文化、物质、科技领先的基础在200年间被挥霍一空,还落后西方一大截。

这一差距在两次^战争中被完全暴露出来: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打进了清朝的首都,在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里制造了一桩人尽皆知的惨案火烧圆明园。这不仅仅是科技差距就可以解释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差距。

为什么在中国5000年历史中,真正称得上盛世二字的时代用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而美国从独立解放以来,就能飞速发展,而且几乎没有出现颓势?决定性因素就是社会制度。

从漫长的历史中,我们能学到,在封建王朝中,能让国家繁荣昌盛,兵强马壮的,只有两类人一类如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一颗励精图治的心,更有让国家励精图治的本事,若只有其中一个,都远远不够。另一类,就是权臣。如汉朝的霍光,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徐阶、张居正。这些人不免有专权的行为,但或多或少都有些利于百姓的改革,为王朝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接下来就是二战。

8年^的艰苦不言而喻,中国为此死亡了1500万人,才把清朝闭关锁国200年被其他国家打开的缺口勉强填平,更别说台湾到现在也没有正式解放。

每个人都能从中国近代史里学到许多,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许多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8

文/李春艳

4月22日接到于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知,要求参加《春风伴我读好书,我与于洪共成长》活动。由此,感慨颇多,因为各种所谓的事情忙碌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但是,为了完成局里交办的工作,还是想起了以前读过的书籍---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于一般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

《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以上就是对于《全球通史》读后的粗浅感受,人说读史明智,看过此书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世界、可以帮助自己树立人生观,不受媒体的左右;今后以何种态度对待工作、对待人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关系。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9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10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11

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里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短处,就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缺乏。缺乏的结果是导致看待中国的立场不够客观,尤其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还有的一个明显就是对^文明的研究两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给予我这样一直以为是中国人独大的古代世界的历史观的一种彻底的颠覆,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对于中国的历史还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毕竟是一个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人。在他的全球史观里对于中国的贡献和发展与国内的观点似乎有出入。特别是中国古代,对于内容我不是专家,我也没有办法进行考证。但是思维和研究历史的逻辑确实充满了傲慢。任何要写全球史的没有对中国历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写的全球史都是缺陷。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华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个中国人可以站在人类的高度,写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12

恶也可以促进融合。在原始部落时期,种族、民族、社会、甚至村落之间都是处于隔离的状态。随着文明的进程,出现了贸易,侵略和战争也变得频繁。但是无可厚非,这些都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而交流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和资源;纵观全球各个大陆,相互交流、摩擦比较多的地区拥有更加进步的社会。即使臭名昭著的黑奴贩卖,从长远看也不是毫无正面意义。我记得《阿米》系列里提到一个例子,一个落后的星球不同种族之间经常闹矛盾(就跟地球一样),可是当他们化敌对为友好,经过几个世纪,他们不仅变得更先进、更幸福,而且种族差异消失,只剩一个种族了。这有点像目前美洲的大陆,来自各种族、民族的人一起生活,互相通婚,他们的后代拥有各种血统和基因,慢慢地,便难以区分彼此了。这或许也是先生为什么说,在更高层面,黑白的对立不像人间那么尖锐,因为对立中也蕴含融合的元素。

其次,我对“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落后的社会超越先进的社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较先进的东亚和中^会,却在16世纪后逐渐被西方社会超越和殖民。人类学家称这个现象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究其原因,主要是先进的社会产生优越感,自大自满,失去了谦虚和开放的态度,进而墨守成规,不愿接受新知识,所以停止了进步;相反,落后的社会一直进行各种尝试和变革,积极进取,因此能够取得突破。社会由人组成,个人是社会的缩影。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满,永远向上看,永远空杯和虚心,永远修正自己,如此才能持续进步。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13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14

《全球通史》这本书的难度和厚度让我伤透了脑筋,但也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读书真正的奥秘所在。

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两册共110多万字,刚开始看的时候因难度不由得一目十行。一心想着快快的读完,但越往后读我就越觉得读好书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要从这本书中得到知识和感悟,之后重读这本书时,态度便有了变化。为了能留下自身的感悟和思考,我也不能被动式的读书,只是在意语言的有趣,对感兴趣的部分就认真读,陌生的、难理解的就一目十行,必须得在仔细的思考中完成阅读。

在这种有思考的读书中,我的读书速度虽然变慢了,但是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量变转为质变,我也定下了目标,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一定要写感想。将我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这就是我对全球通史的一些体会。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15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现在的人种分布情况。6种主要人种,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种人,^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如今^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这三种人种几乎所剩无几。高加索人一直呈现增长的势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种。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达到顶峰后,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为明显。

对应公元1000年时代,正是宋金元,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宋朝政治开放,经济繁荣,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中国大陆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一个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步改变这一趋势。

欧洲文艺复兴,从1350年至1550年,之后现代工业革命开始萌芽,1700年在整个欧洲展开。一个民族的复兴,70年时间太短暂,没有1~200年的历史积淀难以成功。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啊。

黑种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陆发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扩张的时候,同时也受到高加索人从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总体来看黑种人的发展非常缓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对恃中,历史上,相互的渗透很难持久,目前看来高加索人稍稍占有优势。站在人种角度分析,难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敌吗?这个结论,让人很是伤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对黑种人的同化渗透明显有成效。也许未来的世界格局,谁掌控了黑种人,谁就可以继续称霸世界。

近十几年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大肆扩张,可能已经引起当地人不满情绪的增长。一带一路的国策需要我们大量引进黑人留学生,这是应当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太急功近利了?比如近期沸沸扬扬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学伴制度本身并无问题。早年间,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对方的学伴制度对我们学生帮助很大。相信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可以那样的融洽,而不是像我们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很冷酷无情的。也许中国的对外开放,改革的路还很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16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毋庸讳言,阅读历史,特别是通史类的教科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书却可以让读者比较轻松地读下来。阅读该书的时候,会觉得本书写得不那么精彩,有些枯燥,许多精彩的历史事件似乎都一笔带过了。但这是由《全球通史》的研究课题决定的。全球史的研究,是对地球诸“文明”的兴衰以及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而“文明史”的视角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大尺度的视角,在这么大的视角下,统治者的个人意志造就的一些历史事件就淡化掉了。

通观全书,读者首先会发现,《全球通史》虽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它虽然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读者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由此,阅读历史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个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询和解答的过程。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17

由于人类懒惰的本性,这本书放在床头整整5个月才断断续续读完,惭愧且受启发,所以觉得还是有必要总结成一篇主要是个人感想的读后感。如下:

首先,历史真的很重要。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其实历史不仅是宏观的^更替,也是微观的个人命运,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当中,并被历史的进程所影响,以史为镜,也可以明得失、正衣冠。

而且,读历史真的很有意思。了解历史,和看小说看电影有一点相通――让你不只活一次。站在更高的角度,体会更多人的生活,能让人多一点成熟,少一点幼稚,多一点生活智慧,少一点纠结和情绪化。当视角升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很多看起来应该是血泪史的、或者是让人很愤怒的事情,突然就没有对与错,也没有了喜与怒。事情只是这样发生了,完全不受普通的人――甚至大人物们的控制。既然如此,作为沧海里一粟,我们有啥好发脾气的呢?

同理,很多当下非常尖锐的社会现象,在历史的长河里其实只是一个强弩之末的惯性。打个比方,在一定时期,其国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人群,总是会有对其他民族的优越感。从古代中国人的优越感,到18世界前欧洲人的优越感,到现在美国人的优越感,今年白人摆弄的眯缝眼,很可能在500年前我们的某位同胞也做过“汉化版”。

从地球历史看,动物的进化史很长,相对而言人类就是个小姆手指甲→小姆手指甲的时间,却改变了地貌、统治了生物,人确实厉害到孤独。

同时,人类发展的历史很长,真正能被用图像或文字记载下来的这段“文明”历史,其实才短短几千年→虽是短短几千年,地球上也已经出现了1000亿人,读后感.多少牛逼到100年里没有对手的人,才只能在这本书里出现寥寥半句话,像我这样“虫豸”一样的人,活着到底有啥意义?一颗奋力生长想要传递DNA却终将被收割的韭菜吗?

再同时,我理解的文明人类发展历程,无论是人口的数量、经济发展的程度还是文化信息的传播,都是呈指数函数的样子→所以,“拥抱变化”是正常的,是历史大潮――起码这个1000年的主旋律。当然下一个千年是怎么样,就算像咱罗素爷爷说的飞速毁灭,我们也管不了了。

上面的感想好像都有些“避世”有些“虚无”,下面再说一点“积极入世”的。

中华民族或者说华夏民族的历史,从史前时代到今天,在绝大多数都是处于领先的。只有在19之前的这几个世纪里面,着实是到了低谷,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落后文明。所以,我们的^正在宣传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概念,我觉得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民族之林,在过去这两千年,基本还是谁强谁过得舒服,所以让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能踩到别人头上享福,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们前一代或者是后几代人的历史使命。

所以,做人呐,还是要加油。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18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19

开篇先从宇宙星辰说起,不断地把视角拉近,银河、太阳,再地球,然后把人置身于地球,接着按照时间的进度诉说地球生物的起源,智人的进化,走出非洲,文明开始……有史学家定义人类有四大文明,分别为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但从全书的论述来看,中华文明属于世界文明的非主流,它保持了独立性,却也较少地与其它文明有相互的辉映。这与中国所处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有关,也有古代的君王闭关锁国的政策相关。因此可以说,全球通史关于人类主要发展的区域,重点在如今的中东再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欧洲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如再概括而言,其实就是欧洲的发展史。在贯穿历史的轴线里,基督教形成、发展和斗争,却又是关键的脉络,其中基督教的尤为重要,它促成了文明的发展,又沦为^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科学之光,但又因其教义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复又孕育出了现代的文明价值。

全书截止的时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部分章节描写的翔实程度和各方作战的惨烈程度,让人错以为这是一部纪实小说,枪炮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然而就戛然而止了,连战争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都没有提及,让人疑虑丛生。为何不写之后的历史呢?希特勒、罗斯福、丘吉尔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之人。我猜测,或许是因为时间太近,喧杂声太多,还没到下结论的时刻。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20

《全球通史》可谓妙极。真正的是从全球范围讲历史进程是如何缓慢发展的。在阅读过程仿佛打通任督二脉,妙不可言。

本书有一部分看了之后明白了之前想不明白的事情,有一部分迷迷糊糊,看得云里雾里。

其一是欧洲帝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就像一个冒险探索游戏,之前不明白为什么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以及殖民扩张为何会导致英国等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本书讲得很透彻,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富含资源,比如黄金。获得其他大陆的资源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源源不断的黄金流入。除此之外,还有通过贸易、原材料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获利岂止百倍呢?所以殖民国家迅速富强起来,顺带拉动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也不足为奇。

其二,一战、二战、冷战至今的历史事件讲得飞快,看得云里雾里。一个是因为篇幅有限,在短小的篇幅中讲清楚这么多年全球发生的大事,自然简略。同样的理由也能用之于上文,因为整个行文结构和行文风格是一致的。但是前半部分所获颇多,后半部分则不是很懂,是信息量造成的。历史的前面部分,时间跨度上,事件稀少;历史进程的后半部分,时间跨度上,事件密集。所以要理解后一半部分就更难些。

本书结构很清晰,每编每章都分了小节。而每一事件的发生又都整整齐齐地列了原因。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使得本书看起来很清楚。的确很适合做教科书。

综上,本书名副其实,而且写得很流畅,一点儿也不晦涩。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21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战争,为什么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中国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22

今天,完成了对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阅读,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轨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食物的采集者——开始一直论述到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

主导人类历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现助长了这种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欲望导致了战争与征服,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创造着人类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质特征,关于欲望的褒贬我们很难判定。

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历史是强者的舞台,从统一两河流域的萨尔贡、希腊化时代的^、罗马时代的凯撒、中世纪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仑以及现代的战争狂人————,这些名字连同相应的帝国永远占据着历史的篇章;从地区或国家来看,世界历史也是一部强者占主导的历史,弱者只能处于历史的边缘甚或被历史忘记,人是一种具有无限欲望和带有侵略性的动物,争斗和战争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须成为”强者“,这绝对是一条定理。

决定人类社会的三大因素:思想、经济和政治;这三者的组合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优越性,毫无疑问,三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经济直接体现着社会的进步或发展的程度,政治体现着社会正义和人类的自由,而思想则告诉人类中的”强者“该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谁是决定性的因素?我认为是思想,人类要想达到预想中的幸福,思想无疑是无可替代的”导师“,而且,对人类来说,进步不只是意味着生活的富足,同时还意味着精神的丰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则为经济和思想的发展创造条件。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应在历史中得到启示,用于不断丰富我们的智慧。人类在战争中成长,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积累了宝贵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的是它将使我们不断的自我完善,指引我们走向幸福,但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终极完善状态是什么模样;曾有人描述过共产主义这种”乌托邦“式的完美社会,但这种理想已经证明是一种破灭。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种难以调控的东西,它即是一种破坏性的力,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让我们即悲观又乐观,悲观是因为欲望的破坏力,战争和暴力就是见证,乐观是欲望可以促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二十一世纪,人类还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历史中积累的智慧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种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规范我们的欲望和行动,如此看来,人类的未来肯定比过去会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论是自我保护还是为人类开拓更为美好的明天,这个世界必须还需要强者。对后一种目的而言,我们期望这个强者拥有的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主张:国家由哲学家统治,在全球时代,地球的主人——人类——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在未来,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多国国家会被一个以”地球人“相称的大家庭取代,完成这一使命和维持人类幸福的当然只能是一个”强者“,这个强者会是谁,柏拉图在两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一个具有完美的”善“的哲学家。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23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历史,到翻完最后一页我还想再看下一页。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选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读《史记》《资治通鉴》没觉得写得好的。虽然历史上对这两部书,评价是很高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过我觉得《史记》、《资治通鉴》就是一本帝王书,都是阴谋、权术、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权术驾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这样的书不看也罢,也只有在现在的中国和一些落后地区还有市场。

而《全球通史》描绘的是人类历史从诞生到现代一系列几次大的飞跃。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史前社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准大幅提高的现代社会。水渠种田、驯养动物、利用牲畜耕田、铁的发明、火药的发明、蒸汽机、铁路。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对社会才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总是不遗余力的带我们去通过远古的历史、来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社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问题。而他对这些新的问题也总是不下定论,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世界未来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毁灭呢?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匮乏、核扩散危机、基因工程、社会不公平和贫富悬殊、青年的反叛,异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义、地缘政治和宗教争端、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到底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呢?历史也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造、探索,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将见证这段历史,也都要参与到这段历史当中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潜力。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确定无疑地预知未来,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24

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本书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简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已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许,stavrianos教授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警告:前进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回想走过的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序中两次提到了中国。看得出来,stavrianos教授也担心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会严重的增加全球的负担(而不是所谓的威胁)。实际上,如我们所觉察到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局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并且势必也将会极大的影响全球环境,这远比蝴蝶效应要严重得多的多。甚至于,一些激进的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中国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

”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平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

目前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同样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生活却有些赶不上。读一读历史,能够更懂一些。

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25

一、两性间的不平等

两性间的不平等是源于新型农业太繁重,女人终于不堪负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吗?我的认识是这种不平等虽然在新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但不是因为太繁重,而是因为生活得需要所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照料同一块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干活就可以生产出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粮食。这样一来就有空闲的劳动力回到家里。那么为什么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过是因为女人的生理能力决定的,因为孩子总是女人生的,过去因为食物采集,无法多生孩子,现在口粮够了,女人可以多生几个,保证种族繁衍。于是女人理所当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后来的发展却不是一开始可以预料的。虽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同样辛苦,但是没有产出,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漫长的几千年,女性沦为第二性。这一幕甚至现在仍在上演:无论开始是怎么受千万宠爱所以做全职太太的,过个5年8载,便成为多余的人。当然,带着丰厚嫁妆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文化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随遇而安平静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类“交流”为幌子,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放眼望去,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发展”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度,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这是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找到的场景。

三、日益剧增的危机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26

经历了被封闭在家的一个多月,在昨晚看完之后就准备得归纳一下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没想到的是,一整天都在重复翻书,放佛又看了一遍书。

作为一位读书期间就不是对课外知识很了解的人,又比较懒,对历史和地理是真的一知半解,看完这本书,从史前到近代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中国文明作为一个连续性的文明,我们一直深以为豪;我们一直很难去理解不同于我们国家的国外人对于宗教信仰追求(导致早期的宗教战争)的虔诚,比如中东世界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基督教,印度的印度教,而为什么每当有宗教传入我国最后都是难于取到一个备受推崇的位置,像欧洲的宗教革命,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席卷中东地区。其实是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期间的思想家们就为我们定下了基调。尼采追求的超人不就是我们后世尊称的孔夫子(仁),关二爷(义)这些圣人吗?强大的文化底蕴,以及根深蒂固的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却也让我们这个国家饱受灾难,一度举步维艰。

15世纪的明朝,有了郑和几次下西洋的成功经验,当时的完全有能力发展海外军事能力,而繁荣的国家决策者并没有这样的远见,甚至发布命令停止对海洋的探索。而在西方提出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贸易交流也被果断的拒绝,这种厚古薄今,狂妄无知的姿态也为后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做好了铺垫。而同样是面对西方海外扩张,日本选择了向他们学习(日本之前也向中国学习)关于制度,军事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两个对外来文化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过日本后来形成的极端^让他们在1945年8月吃了两颗^,十几万人的伤亡)。

而对于宗教的偏见,民族的偏见就导致了二战区间1000万人(被杀害的犹太人就有600万)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在纳税人的抢下,而是“活着人做劳工,死后做肥料”。

女性地位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旧石器时代,女人能获取的食物是男人的两倍,地位甚至于高于男性;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中,女性也享有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但随着农业社会的不断发展,部落甚至国家的生成,女性渐渐属于从属地位,由于不能做繁重的农务,不能参与到帝国的战争中,在家哺育孩子,没有继承权,最终导致男性垄断经济、政治。

随着基督教传入西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革命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信仰,圣经的夏娃属于女性,却属于阻碍者出现。但基督教中又出现了圣母玛利亚,可是传教士等却没有女性,但是又兴建修女院。所以在那一时期,女性开始属于一个矛盾地位。而随着工业变革,工厂对人工的不同需求,导致女性的地位在社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改变,直到如今社会,女性的地位也都在提高。但是当女性事业好时,却经常会被问到,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而对于同样成功的男性,人们却没有这样的疑问,这是不是值得深思?

大半夜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我什么。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27

浏览了《全球通史》,对里面关于冷战的部分比较感兴趣,也有很多收获,明白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平凡的道路,也明白了当今国际关系的许多道理,下面是我的一些读书感想。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我深表遗憾,社会主义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共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倒退了。这个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逐渐转化为多极化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结构。“一超”指的是美国,“多强”是不确定的,大概有俄罗斯、西欧、中国、日本等。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如印度、巴西等,加入“多强”系列。我认为多极化有利也有弊,但总的来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谁也阻止不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在国际上发挥重大作用。冷战结束后,世界逐步走向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这个世界还不是天下太平。冷战后,一系列的问题出来了,如^、领土纠纷、宗教矛盾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严重地威胁世界和平,局部的战争和纠纷不断。如海湾战争、印巴冲突、波黑战争、911事件、巴以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美国想建立一个单极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对手,实现其霸权主义。所以说,实现全世界和平的道路还长远。我们只能是好好珍惜现在的相对和平,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怎样才实现全世界和平呢?除非是各国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和平的力量远远大于战争的力量。我相信会有全世界和平的一天,那就是共产主义了,因为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得到满足,战争也就不存在了。当今的国际秩序还是不平等的,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不平等。联合国应该起带头作用,改革联合国的机构和机制,改造国际秩序,使世界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少了中国,世界冲突将会加剧,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历来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许多国家,特别是印度经常造谣“^”。中国强大会不会真的会威胁其他国家呢,我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不会增加战争的因素,因为中国人历来是爱好和平的。中国强大,只能增强世界的和平力量。在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的当今世界,中国应该首先要壮大自己,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适度发展军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确,中国在逐渐强大起来,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和人口大国,中国应该努力发挥在国际上的作用,参与国际政治,调节国际关系。

我觉得作为21世纪的新人类,应该多关心一些时事,了解世界形势,关注国际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28

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29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30

这种划分方法十分有利于我们读者消除自己头脑中有关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时间差和空间差,我现在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经常会把同一时期中国和外国的历史进程进行一个联系和比较。因为我们从小生长在中国,一直受到身边文化的熏陶,就好像在还没有系统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以前,在脑海里就已经潜移默化的了解很多历史故事,对中国历史也大致有了分期,但这样就形成了很多固有思维。书中的这种划分法可能一开始会让我们觉得读起来有些不习惯,但是它很有利于我们把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去,让我们对历史产生新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我能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一种现代感,历史从来就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更不是一些人口中背背就可以的学科,我很喜欢学历史,因为历史告诉我每一件事情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对应的结果,而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也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的。历史学这门学科在我看来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就比如说:过去的王朝更迭告诉我们关注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性;几次蔓延全球的战火硝烟让世界人民懂得和平的可贵,每一次的历史现象必然会反应历史道理,我们只有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本国的历史都是有联系的,就比如说一个国家现有国体的形成、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它的社会文化底蕴,这些东西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产生与形成的过程,才能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在专业学习上下功夫,不仅要记住史实,还要学会分析史实,学会举一反三,将历史融入现实,发挥它所独有的价值。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31

人类无法想象超过20年以后的时代,因为从石器时代到近代,人类的进步都在以几何数字的方式提高。未来人类将有更多更伟大的发明,21世纪能否再创造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呢?我们拭目以待。

题外话,关于新能源和新通信相关的技术成果,可能在股市方面有所表现。例如巴菲特新进美国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也是20世纪最新的发现,人类正在尝试使用基因技术治疗癌症、实现长寿、治疗基因疾病等)、大幅加仓能源股、西方石油公司、森科能源(人类对能源追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加仓美国通用汽车、看好未来AI汽车与智慧交通。还有特斯拉公司股价大涨,国内锂电池(移动新型能源)股票一飞冲天,都表现出资本对能源、科技的追逐。

全球通史读后感700字 篇32

绚丽耀目在这个季节,不会属于你!冬日的雨夜,有些许湿冷。那就早早倚坐床头,随手掀亮身旁的一盏台灯,手执一书继续我的阅读时间。

私以为,除了翻看文学作品外,平日若有闲时,可找点儿文史类书籍以翻看。此刻的我正静静地入座在被窝头上阅读,这样子的场景说出来实是懒惰,或会被勤奋苦读的人嗤之以鼻。可是对于俺这样子的不学无术之俗人而言,此番能不能也算是一种平庸的自我享受?而且自认为是蛮温暖人心。(不免令人喷笑)

大好光阴东流去。人之成于专而毁于杂。可是终日被一些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所羁绊的时候,想起来不免令己黯然伤感。

“你应该了解的世界历史知识”——此言系来自于这本《世界通史》封面上的一句话,该书前言所述“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吸取前人的经验,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至真至理。人类除需要满足基本的温饱外,毫无疑问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之精神追求同样是重要。尽管人类都不是圣贤,可是作为一个活生生个体,仅关注自己似乎说不过去吧。这世界精彩纷呈,变化多端,当然也存在不太平,或就像人与人之间有时也会有矛盾。

历史兴衰更迭,国之兴亡转变,俗世的斑斓色调,乃至社会发展等等。就像书中所述“为什么中东总是起纷争?为什么欧洲要走向一体化?为什么巴尔干是大国争夺的焦点?……”诸多的“为什么”,其实都存在着很深的历史原因。

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了解世界的真谛。所谓“世界”,那是一个多么宽泛之话题呵,令人不得不联想到世界的过去、现在或将来,那么承载着这一过程的“历史”或就是一面明镜。

这部《世界通史》,可以令你的精神领地不觉空孤独与空虚,通俗易懂,也可让您快速了解与知悉一点世界文明发展历程,总之是历经漫长岁月及与之相关联的史实与典故的合适之读物之一。

纵观从“文明古国的辉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文明、中世纪的欧洲、伊期兰文明的兴起,世界各地的封建国家,地理大发现,伟大的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大国的兴衰,民族解放斗争,社会主义思潮,近代科技评论成就,两次世界大战,第三世界的兴起,冷战时代,影响世界和平的隐忧,以及当代热点聚焦与20世纪的科学文化……”洋洋洒洒50余万字符,且多以兴味盎然的史说故事形式,外加与内中文字相得益彰的黑白插图,还有循序渐进引伸出来的一些启迪思维。

《世界通史》承载着的是史料学说,内容不失厚重,读着却没有感受有一丝枯燥的味道。可随书中的 篇章节目按顺序阅读,也可专挑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跳越式的选读。阅读起来毫无障碍与压力。开卷有益,能使你在了解“世界历史”这一浩如烟海的文化宝藏中有所受益。

以翔实史料取胜《世界通史》记载了从古老的亚洲西南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文明发祥地,以及多种民族相互影响、相互承袭的历史起源,例如有关“美尼斯统一埃及,卡迭什大战,流浪的犹太民族,古巴比伦的辉煌”,佛教的兴起;读后感·古希腊文明之荷马史诗,^远征,苏格拉底之死;古罗马文明之军事天才汉尼拔,斯巴达克起义以及近代科技文化成就……等等,再到近现代的热点聚集。20世纪科学文化,从古及今,“库尔斯克”号^沉默,摩尔根创立基因学说。流亡作家茨威格、还有海明威的传奇人生,人类进入航天朝代……霍金和他的宇宙,乃至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

此外,本人认为这部普及版的《世界通史》其存史作用不可小视。因为作为一部保存与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著述,可为后人所用,感受与领略历史的真谛与社会发展规律等,从而得到精神熏陶抑或灵魂洗涤。人类需要了解世界,了解历史;读史用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和勇气。

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就像沐浴着千年的阳光。转眼之际,年底将至,历史典籍叙述着光阴的故事;平庸的自己,依然还会在浑噩中虚度;在白发与皱纹茁壮成长无所畏惧,至诚之心,可以感物;生命可贵,唯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