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书籍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的最新发展与成果,共10章。第1~3章为概述部分,介绍用户体验设计的定义、发展,用户体验的要素,相关学科知识、研究内容及开发设计流程;第4~7章为开发与设计部分,介绍用户研究、任务分析、用户体验中的概念设计、设计开发与整合;第8章为用户体验测试与评价;第9和10章为新技术的发展与展望,介绍了服务设计以及未来的用户体验设计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教得更智慧些、更自如些、更受学生欢迎此,我们特别请每位名师设计了一组教学设计。每一篇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都凝聚著名师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他们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践行,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本套丛书中的几百篇“教学设计”,就好比是一座琳琅洪满目的智慧宝库,叫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每本书的多数内容是实用的,读者可以从“名师课堂实录”中感悟名师的教学艺术,也可以从“名师创新设计”里体会怎样在组织教学时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所以说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套丛书还通过“与名师面对面”或“名师教育访谈”了解名师的生活、工作和追求,通过“名师谈新课标”或“名师教学思想”了解名师对新课标的独特解读,通过“名师同行评说”了解专家和同行是如何评价这些年轻名师的,所有这些都是本书的独特设计,它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名师,也让名师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正是本书的新颖之处。

设计类书籍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外部空间理论,从总体上对整本书体系奠定理论基础,阐述了对外部空间定义的理解,他认为“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相对地,外部空间是从边框向内建立起向心秩序的空间。外部空间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就必然由地面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并且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人对空间的感受也不相同。甚至从广义上说,一个正在演讲的人连同他所辐射到的听众也可以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场。对于这一点,让我对空间有了新的理解,空间就是一个场,是一个营造了特定氛围并明确或暗含了具有某种界限的范围。一个人思考的时候他的思维殿堂就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两个人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一个只属于他们的空间,三个人更甚,而且这个空间开始逐渐变得复杂起来。他还举了意大利广场的例子,阐述了意大利把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概念,这个概念也十分有趣,这把空间反而简化了出来,一个家庭是由外向的客厅和内向的私人空间组成,对于一个社区,社区活动中心是这个社区的客厅,每个家庭被简化成了一个个私人空间,甚至我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广场是客厅,社区又可以被进一步简化。再往大范围看去,甚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如中国,沿海的开放城市比如上海,就像是一个招徕外宾的客厅,而内陆城市从地理位置来说就像是私人内部空间。不管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特性,当多个空间元素组合在一起呢,每个空间的特性就凸现了出来,或是外向或是内向,或者是具有联系作用的灰空间。而且空间之间又由于功能等内在因素而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若是把前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场抽象出来,大概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小空间”形成的“大空间”。芦原义信提出了十分出彩的“消极空间(N)与积极空间(P)”理论,把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的特性和他们之间的联系用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P空间就是最实在最丰富的空间,比如我们身处的室内空间,而N空间是相对无序的空间,比如建筑周围的自然空间。芦原义信还认为N和P空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房屋旁边的N空间放在城市里就变成了兼具有内部性的PN空间。他还提出“逆空间”的概念,并指出设计要将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给予同样程度地关心,即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或者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这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由此我认为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该具有宏观的设计意识,就像开车一样,在开车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脚下的路,还应该注视目标前方,心中对整个环境有了大体的认识,设计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在接下来的几章,芦原义信开始从不同方面阐述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经验和方法,结合自身设计经验,十分具有说服力。

第三章则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首先关于外部空间的布局,空间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等。毕竟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空间的生成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的意义绝对不可能是凭空强加的,而且牵强地强加意义最终出来的结果也一定缺少美学效果,关键是可能不具有使用功能,以至于被废弃。曾经达芬奇在制作发明时制造了一个供议会投票的机器,但是因缺乏实用性而被废弃,由此他感慨到科学家应该从人们需求出发制作实际有用的产品,建筑也是供人们使用的产品,道理大概也是如此。另外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他还谈到了空间的封闭问题,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关于外部空间的层次,设计重点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还有一些其他手法,例如利用地面的高差。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而高差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甚至水的不同处理也会有非常有趣的效果。例如在空间布局时说过的那种不希望人进入的地方,以水面来处理,可以相当自由地促进或是组织外部空间的人的活动。可见空间设计师就像一个导演一样,在把剧本安排好了以后,人们只需按着剧本来游走,从始到末,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第四章为空间秩序的建立。这章分为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和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两个部分。加法空间就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代表人物为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作品如奥库森尼斯主教堂、赫尔辛基文化会馆等,其作品十分注意从内部建立秩序的方法,所以单元本身有居住性。而其作品集是沉默的,实际建筑要比看作品集动人得多。减法空间则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代表人物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作品如马赛公寓,其作品有超越了环境及地方的普遍性,作品集反而更加感人。关于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他用细胞分裂进行了类比阐述。假如一个内部秩序只是单纯内部化而又较大时,就会成为离心式的连贯不好的空间。可是,由于细胞分裂,就可以从没有上面那样大的框框中产生出向心式的质量好的空间。只有一个内部秩序时,周围为N空间,两个内部秩序时,因细胞分裂,期间则产生PN空间,若进一步增加发展的压力,产生许多细胞分裂,那就必须导入外部秩序的观点,这是必然的。另外,若是城市规划则是以二次元的外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建筑规划是以三次元的内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在三次元的内部秩序中,所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动作和活动,所有空间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创造的。三次元的空间显然要比二次元的空间丰富更多,它不仅关于空间实体的布置,就连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也牵连其中,这样的空间才是真正为人类所创造的空间,是具有存在意义的空间。

芦原义信的这本书虽然是本专业方面的书,但是我想就算是旁人读起来也一定不会觉得太生涩,因为所有的这些理论都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人的感受展开的,是基于人的尺度人的视野的。事实上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们会关心自己的穿衣打扮,会布置自己的房间,会对自己亲眼所见的建筑做出最基本的评价。所以我们在做设计时一定要回归到人的感受上来,不能偏离了设计最初的意图。我总是提醒自己:初心莫忘。

设计类书籍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学生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希望和重托。面临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能力、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在实践与反思中,我觉得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平,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内容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基础,注重幼儿的学习准备。幼儿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活动设计应促进幼儿内部矛盾的产生并解决,促进幼儿尽早尽快地获得发展。教师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幼儿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活动,爱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活动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其本质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而引发积极的内部活动。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绪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

设计类书籍读后感1000字 第4篇

虽然十多年前我就买了《设计元素》这本书,但真正开始阅读却是最近才开始。不愧是美国工业设计教母,我只是看了一些开头还未进入正题,就已经被这位老太太的精神打动了。罗伊娜老师在工业设计教学领域工作了超过50年,80多岁才从大学退休,尽管退休了,还在周末给一些学生专门做辅导。

投资大亨巴菲特告诫那些名校的学生,要选一个热爱的事情然后做一辈子。罗伊娜确实如此,能一直专注于研究抽象的造型理论,精心设计各种适合训练的课题,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热情。这种工作态度与现代社会的浮躁形成的巨大反差,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件事,到底是学习设计的人本身对设计缺乏兴趣,还是教育者把一件有趣的事情硬塞到学生嘴里而给喂吐了。

她不认为包豪斯的形式追随功能是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她认为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只是必要条件(最低标准),设计师必须赋予这个设计有意义的个性,产品其实是能体现精神和智力的形式表现,它不仅必须能够与人的思想进行交流,而且必须打动人心,否则它将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工具,而仅仅有益于达到一个用途,这样的产品是枯燥无味的,对多姿多彩的生活没有贡献。

我们的伟大祖国,每天生产出数以万计的产品,正是她口中的缺乏生命力的工具。翻开淘宝看看那些千篇一律的蓝牙耳机和移动电源,确实枯燥无味。设计师自己放弃创造,沦为如大芬油画村那些画匠工人的时候,下一个作品自然也就失去了灵魂。当上班如上坟的时候,设计就变得一文不值。

热情,或许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东西。只不过如同掉入沙堆的米粒,如果一开始没呵护好,可能就找不回来了。

设计类书籍读后感1000字 第5篇

《设计》这本书封面上耀眼的颜色吸引了我的眼球,翻开它,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片更促使忘我一页页的翻开它。

我们过去太醉心于细节,得到的是那样少。面对自然,艺术绝对不是对自然物质的再现或延续,而是通过它来体现那种真诚美,梵高的作品如同一团炽热的烈火,永远是在运动的旋律中,启发人们从平凡中发现艺术的活力,获得了令人眩目的艺术作品;_抛弃了传统的三度空间,创造由线、面造成的自然性空间蒙德里安致力于协调与强烈,精神与均衡的构成,如数学一样严格地表达宇宙基本特征,以垂直线与水平线为要素来处理画面,寻求理性的\'合作。

自然形态,无论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它始终与艺术有距离。艺术是精神意识、生活状态的浓缩,它是人类自然情感表达方式的一种选择,是将自然形态的原型转化为一种新的形式结构,以实现感受和联想的真实。

远古的祖先,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本能地感受到美的存在,从欣赏到创造,我们努力追求自己喜爱的美,在创造中得到快乐。

在《设计》一书中说到,服装设计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之前,我国服装设计不负存在,只由民间裁缝师傅自己剪裁自己缝制衣服,很少将设计和美术服装联系起来。

很多赫赫有名的服装设计师本身就是画家,而且一些艺术造诣很深的画家,服装设计要求创新和时尚,而艺术的内涵和实质就是创新。

看过《设计》一书,更增强了我的信心,优秀的服装设计出自精通的艺术,熟练的掌握造型装饰技巧,并具备本行业的专业,拥有深厚文化功底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