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1篇

中午恬淡的阳光下一口气读完,但却实在感觉自己没有能力评价,只感到文字如清水缓缓流过,于这篇羊皮卷记载的痛苦回忆下,涌起平静淡然的情绪。此时此刻恰如合上书的彼时彼刻,月光似阳光流淌在我的房子,仍然忍不住微笑。只印象最深的一句“上校,马孔在下雨”,消散了往年的天真与情谊,充满淡淡的别离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

虽说没有能力评价,但还是忍不住一篇狗尾续貂之作,因它最出彩的不是华丽的辞藻,抑或荒诞的情节,甚至于宿命般的家族命运。只因它的魔力太过强大,色彩太过绚丽。它会赋予我特质,晦暗中存在希望,困顿中抚慰灵魂,它说不清、道不明,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又真实存在,在悄悄地滋润着我的心性和良知。

所以,还是将这篇不甚成熟,浅显直白的读后感公之于众,以鞭策自己。

面对百年孤独,面对布恩迪亚上校及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一开始和许多人一样也有点迷失,但是当我不去纠结那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再去刻意读通那段我毫不熟悉的美洲历史时。我似乎又有点明白了,在年轻的季节我们似乎感受不到孤独,我们甘愿吃苦受累,只愿通过自己富有激情、积极主动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在社会中做出最大的贡献。我们现在勤于学习与钻研,敢于挑战未知领域,乐于在自身及周围世界寻求突破。

那么,当我读了《百年孤独》之后呢?一个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了。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地亚这个家族呢?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知识广博的、有天生聪慧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天才的头脑、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无论是旅途劳顿的南征北战、还是通宵达旦的欢娱。他们都可以用他们特有的魅力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异性。人们似乎无法看出这个家族有什么弱点,但他们最终也不过才存在了短短百余年,然后飓风袭来,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痕迹和关于他们的记忆,很快就那么无影无踪。但却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惋惜后悔的地方。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百年孤独这本书呢?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似乎不应该有特别兴奋或者特别悲痛的心情,我觉得文字象河水一样在我眼前流过,即便是难以理解的家族谱,时而现实时而魔幻的写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历史……那些打乱我读书节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当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几乎不动的姿势一页页地翻下去,看的时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我在看什么我也不清楚,就好像小时候玩累了刚刚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着墙上时钟一分一秒走过。我没有起床,也没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吗呢?就好像张无忌初学太极拳的状态,我忘得越来越多。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议的,在读这本应该不算是喜剧的.故事时,我竟然涌起一种类似于平静恬然的喜乐。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阳光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说过“不久,你睡了,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读了这本书,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理想。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2篇

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抽出时间来沉下心思读完了号称“最难读完的世界名著”之一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阅罢全篇,我合上书,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胸中一时间涌起一鼓浓浓的哀怨,心突然被一种无以名状的的失落与孤独塞得满满的。读完整部长篇浩笔的《百年孤独》之后,我仿佛亲自走进了马贡多小镇跟随着布恩地亚家族一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陈世变迁。通过书页一步步目睹了整个马贡多小镇从荒蛮未开至逐渐发展,最终又归于毁灭的辛衰变迁,亲历了庞大的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人复杂纠缠又重复且悲剧的一百多年的变幻历程,掩卷深思,我内心最深的感受是:其实人生来都注定是孤独的,谁也无法摆脱。因为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藏在灵魂之中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内心的孤弱感,这种孤弱也正是布恩地亚家族所有成员悲剧命运的源头。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作为马贡多小镇的创始人和族长,布恩地亚家族的第一代领袖,他是非常聪明而富有智慧的,他一手建立起了马贡多,带领它从一个荒蛮原始的伊甸园式的原始村落一步步走向开化和文明。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极智慧的具有绝对权威的领导性人物,依旧始终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紧紧包围,他越是深入地对先进的科学世界进行探索,越是走进了一个无人到达的境界,他便也越令人无法理解。在“全知”的角色下,他陷入了对先进技术过度的追求之中,最终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虚无与重复,所有的幻梦破灭,他便发了疯。

而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呢?尽管他是整本小说中最伟大的斗士,领导自由党部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还赢得了无数人们的敬仰称赞及上校的荣誉头衔,但他直到老年才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自己曾为之狂热奋斗的战争也是具欺骗性的,他只能一遍遍地融化掉自己制作的小金鱼然后重头来过,陷入一片无休止的循环往复之中。

正如上述的两个角色一样,布恩地亚家族的所有人几乎都深陷于这种自我孤立与无限循环的怪圈中,无法自拔,这正是导致整个家族悲剧的根源。但是,既然人性中的孤弱感是与生俱来的,要怎么样才摆脱或者说战胜他呢?只有竖立一个坚定的理想,理想是你有着坚定的意念要去实现,并愿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目标与追求。有了理想,人生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心中那个理想就是在你困惑迷茫的时候指引你,在你懈怠懒惰的.时候鞭策你,在你失意沮丧的时候激励你的最好导师。《百年孤独》中的人们之所以会陷入一份无法摆脱的虚无与孤独之中,就是因为他们都没有确立一个明确的理想。霍塞追求先进的科技,到了最后只是为了追求而追求,忘却了开始时想以此造福马贡多居民的目标,反而将科技变成了加速其纯朴单纯环境瓦解的有毒催化剂,将马贡多带上了一条走向毁灭的道路。奥雷良诺尽管英勇善战,勇武过人,但他的斗争都是盲目的,他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信仰,所以尽管他立下了赫赫战功,载誉而归,那些东西对他而言最终也都只能归于无意义的虚无。

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确立一个清晰的理想和人生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可以指导我们前进奋斗的正确方向,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向上奋进的信心和勇气,这个理想并不需要多么弘大,多么崇高,也许只是自己心中的一个小小的目标,为自己设立的一次小小的挑战。但这些都能给我们的生命注入积极活力的源泉,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人性中潜藏着的孤弱感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以梦想为砝码,增添生命的重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厚重深邃,如果那样,在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来袭时,我们便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它,正如炙热的阳光能够轻易地将天际的一片乌云驱散一样。

我们,正是最年轻、最充满活力的一代,我坚定地相信只要手持梦想的利剑,便一定能令失意和孤独的魔祟全军覆没,我们,也将能够在人生的疆场上所向披靡,一往无前!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3篇

《百年孤独》在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读过几页,但是死活读不下去,就这样一搁浅就是五年,五年后再翻开《百年孤独》发现自己真的很孤独。百年孤独,七代人的百年孤独。

上大学时,因为我们法学班的课程里有一门必修课叫经济法,有幸结识了经济法老师,她是复旦的高材生,曾留学于美国,偶尔上课的时候会给我们讲她个人的经历,她无意中说过的话给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种下了一颗种子,她是我们心目中喜欢的老师的样子。

她讲国内那薄薄的翻译本没有全面展现百年孤独的魅力,当讲到她有幸在美国买到了厚厚三大本的英文版的那种欣喜,那个眼神我至今也忘不了,就这样在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痕迹。

她鼓励我们每个人有机会就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看外面的世界。

近日想起她的话想起她的事。终于《百年孤独》又到了开封的日子。

开篇先摘录一部分《百年孤独》多年以后体: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在这张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奥雷里亚诺身穿黑色天鹅绒正装,夹在阿玛兰妲和丽贝卡中间,那倦怠的模样和深邃的眼神与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一般无二。

那个慢无尽头的夜里,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追忆着在阿玛兰妲缝纫间里度过的那些一去不返的午后时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则苦苦挣扎了数小时,试图抓裂自己孤独的硬壳。自从那个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他唯一的快乐时光就是在金银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鱼的时刻。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多年以后,在临终的床榻上,奥雷里亚诺第二将会回想起那个阴雨绵绵的六月午后,他走进卧室去看自己的头生子。

然而一天下午,他好像突然间激情骤至,神采焕发。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阿尔卡迪奥将回想起梅尔基亚德斯为他朗读那一页也不可理解的文字时的颤抖,他自然是听不懂,但那铿锵的音调听起来仿佛教皇通谕的吟唱。

这些多年以后体,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多年以后体。多年以后,面对父亲留下的油菜花田,回想起这里曾经是一片油菜花田。

那个见识冰块的下午,给奥雷里亚诺打开了一扇造小金鱼的门,但终究抵不过被迫上战场的命运,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与他的初衷大相径庭,那场战争似乎更改了他之前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精神世界。我们多么希望仍然活在那个见识冰块的下午,但是这样的经历在很多年以后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多年以后的经历,在多年以前似乎一文不值,那些曾经走过的路在当下看来又是何其纯洁美好珍贵。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4篇

在这一天,我随着马尔克斯最后那句“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合上厚厚的这本《百年孤独》。

书买来很久了,一直没下决心看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最无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著作。因为一是我骨子里并不是很喜欢读外国小说,二是早听说这里面人物众多,名字重叠,光看这个书名也觉得甚是厚重。

简单的说《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用一个家族的命运,告诉世人: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在变老的路上,与其抗拒孤独,不如学会享受孤独;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和内心相处,或许才能回归生命真正的意义。

虽然该书语言优美富有哲理,人物情节刻画细致深刻,但我仍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去深切歌讼这本书,特别不赞同青少年读这本书。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整本书几乎没有向上的积极气息。

马尔克斯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他让我想起生命中那些孤独颓废的日子,让我想起少年时曾经呆过而今已面目全非的白羊小镇,让我想起那些曾经热闹地陪伴在身边而今已很久不见面不联系甚至天隔一方的人。

全书真实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旅程,孤独和颓废至始至终充斥了整个生命。每个人的宿命都如书中的羊皮卷一样早早被写下,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奋斗,抗争,期望得到改变,可时光之轴又悄悄地将一切旋转还原。就如同布恩迪亚家族一样。无论第一代怎样开疆拓土,向先进科技靠拢,无论后面几代怎样不屈反抗或纵情声色,最终仍逃不去的是无人能解的孤独,荒诞无聊的晚年,宿命的轮回。正如书中那三袋巨额金币一样,莫名其妙的得到,却又离奇消散,果真如书中所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大多数人都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唯恐落后于人,汲汲尘世间的名和利,刷着短视频,吃着名星瓜,何曾停下脚步,思索一下生命的本源,我们从何地而来,又将往何处而去?

当然,看完书之后,也是有收获的。你也许会明白,曾经得到的东西最后极大可能会回到起点;你也许会有所改变,从一开始畏惧孤独到享受孤独。人到中年,只有自己心态从容才能与生活共生,要想一路幸福,不妨改变自己的心态。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5篇

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一直深刻赞同王菲的《我也不想这样》中的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恋还是相爱,到最后会发现不管是需求还是被需求,心灵永远都要有自己的空间。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难免孤独。你我都是一条直线,有人与我永远很近但永远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两条线必然愈行愈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己,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己,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我的上将奥雷良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6篇

梅塞德斯是马尔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马尔克斯带着一家人准备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应该像他的外祖母讲故事那样写一本书,写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历史,跟着他这个想法而来的就是《百年孤独》著名的开头: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然后,他们放弃旅行,一家人的车停在马尔克斯写字台上。

马尔克斯为了写《百年孤独》,把几个月前买的一辆小车抵押了出去,把钱如数交给了妻子梅塞德斯,心里想着还够六个多月的——他认为他六个月时间能写完这本书。结果,马尔克斯用了一年半时间才写完这本书。钱用完了,梅塞德斯一声没吭。马尔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么让肉店老板赊给她肉、面包师赊给她面包、房东答应她晚交九个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瞒着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担下来了,每隔一段时间还给丈夫送来张稿纸。——少了什么也不能少这张稿纸。

梅塞德斯当然没有亲笔写《百年孤独》,但她和丈夫一起经历了写作的过程,马尔克斯写完让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死掉的那章,浑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楼,梅塞德斯正在那儿。她一看作家的脸色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校死了”她说。

马尔克斯一头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

也是她亲自到邮局去把这篇她没看过的《百年孤独》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绝看手稿,我怀疑她多少也有些胆怯。她边走边想:要是到头来这部小说被认为很糟糕可怎么办?那时候,她脑子的库房里是否堆满了欠下的面包肉和稿纸?正如人们评价《百年孤独》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妇女们一样:妇女们不仅保证了这个家庭的不断香火,还保证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连贯性。面对《百年孤独》,梅塞德斯也应该得到这句话:孤独的血液。

无怪乎马尔克斯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写出这本书,它的确与我之前所看过的很多小说都不一样。情节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达空间的压缩,因为篇幅摆在那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7篇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9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97年月29日小说发表。982年诺被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8篇

在很多读者眼中,《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因为在这本书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

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不过是重复的轮回。每天做两条金鱼的奥雷连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锅中溶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塔……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然而从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来看,带来的孤独感却不尽相同,我无法完全揣测他们内心所遭受的苦楚与冷遇,不甘与绝望,这既同我的年龄与经历有关,更与某种不忍有关,我不忍去细细品尝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独,任何一个能品尝完这些孤独的人,必定忧郁至极,相反地,任何一个没有挣扎于如此生活摧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失落感的,这也是这部书不能被很多年轻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阅毕此书,仿佛感觉时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抱书凝神,心犹不甘,久久无法抽离,仿佛一切,皆是时间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轮回、循环、宿命,你所能读到的,都是时间调皮的影子。一百年,一个家族的兴衰道路,铺陈着一颗颗流淌着苦痛泪水却坚强如一的心灵,若能读懂,轻轻拾起,摩挲,倾听它们柔软的诉说,那一刻你能感觉,人类历史天空中不灭的孤独光环,是无比的美丽,那是穷通天地、震烁古今的凄美,是在毁灭世界的大洪灾之后,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现的接天引地的绮丽彩虹。

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9篇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写到这七代人如何从一无所有到飞黄腾达再到衰败没落,也写到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故事的开头这么描述: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神奇的一句话,竟然把昨天、今天、明天都写在一起。

而我可能会这么描述:多年以后,当困意来袭,我将会回想起在一个寂寥的午夜或凌晨我合上《百年孤独》之后那种难以名状的情绪。

此后中国读者这么描述:多年之后,当中国作家写下自己小说开头的时候,将会回想起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正如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深受其影响,在看了《百年孤独》后,大叫“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甚至叹息道:

我读这本书第一个感觉是“震撼”。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紧接着感觉到遗憾,我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

很多人第一遍阅读时表示看不懂,纠结于人物间的复杂关系,纠结于时间线的不断跳跃,但发现作为睡前读物竟然有惊人的`催眠效果。

但其实把握好“孤独”和“魔幻”两个核心即可,其他的不必过分纠结。

相似的人,相似的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漫长历史上,七代人有一个重复命名的传统。

后代如果是男孩要么叫奥雷里亚诺,要么叫何塞·阿尔卡蒂奥。而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如果是女孩则叫蕾梅黛丝,极其美丽,却又天真,一方面被认为智力发育迟缓,另一方面却又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

家族的第一代人,在马孔多建立了村庄,并创立了布恩迪亚家族。

家族最后一代人,虽然破译了羊皮卷,却没能扭转家族孤独的命运。

对于布恩迪亚家族来说,七代人如此繁多,其结局却又如此相似,也许唯有孤独才永恒。

对于马孔多村庄来说,百年的历史,其宿命却是一夜被抹去,体现了真正的百年孤独。

因为孤独,所以魔幻

布恩迪亚这个百年家族,直到他们的第七代出世,每个人都很孤独,都是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内心没有人走进,才使得一个个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干出很多魔幻又匪夷所思的事情。

因为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而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故事的魔幻一方面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安排上。在阅读时,经常你的印象里他已经死掉了,可是在今天的情节中他又再次出现了。

正如文中说的: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外部环境上。但这种魔幻又让人觉得很真实,细细品来并不突兀。

唯有孤独永恒

整个家族与孤独抗争了整整一百年,却始终不得要领,不懂如何摆脱这种孤独,最终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而书中也暗示了:摆脱孤独最好的方法就是“拥有爱情”。

正如人总是要找和自己灵魂相似的人!找个懂得自己内心的人,因为爱情需要心灵上的相通。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而从茫茫宇宙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是孤独的。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而人生的秘诀不是别的,是跟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10篇

与书相遇,其实同与人相遇一样。人们常愿:“对的时间,碰见对的人”。是因为过往滚滚将你我塑造为了今日的你我,少了任何一段过往的时光,都不会是对方所期盼的人。

读书亦然。用一颗心去靠近冰冷的文字,渴望从中得到共鸣,得到启迪,得到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的超然友谊。十五岁让你热泪盈眶的薄本,二十二岁再读未必会有同样的感受,甚至隐隐为过往的眼泪而面红。而十七岁那年随意捧起却觉无趣,随之束之高阁的书,却在岁月的流淌下,在某年深深叩击着你的心灵。

第一次捧起《百年孤独》,是在高中。关关新购之后,泡脚时吐槽里面人物重复而拗口的名字——何塞阿尔迪奥布恩迪亚,甚至还有什么第一第二的,弄得我们忍不住发笑。在单调的高三生活里,何塞阿尔迪奥布恩迪亚,这个长长的名字甚至成为了我们一个不明意味的笑话。偶尔从口里吐出,看着其他人莫名其妙的表情,总是能乐不可支。于是抱着一种寻乐的心态,我过些时日便将它借了过来。依稀记得它黑红的封面,书脊因摩挲而略微发白。大抵是因为那时每天读闲书的时间有限,每次翻开,望着书里的名字,总要花一番功夫去试图接续人物关系。没过一周,这种艰难而痛苦的尝试,就以我的全盘失败而告终,除如同浆糊一般留着几个拗口的难以辨别的名字以外,并未感受到半点文学吸引。只觉得像是回到了小学不知几年级被父亲要求着初读红楼梦的日子,浑浑噩噩,味同嚼蜡,难熬非常。

说不出是什么缘由,硬要说,大抵是想克服一下心魔,于是三四天前倔强的下回了《百年孤独》。熟悉的封面躺在灰白的纸屏中,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张牙舞爪。在外婆家的小凳上,就这样开始了重读。

羊皮卷,银匠间,小金鱼,裹尸布。无休无止的情爱与私通,交织着无休无止的怨恨与猜忌。那小小一间银匠间,那薄薄几卷羊皮纸,又留下过多少孤寂灵魂的指印。偌大一个家族,从未有过理解与共通,每个人唯有难以排解的,互不理解的,终生萦绕的孤独。是孤独招致了悲剧,而悲剧又招致了孤独。

或许悲剧在他们自己看来,不觉是悲剧。或许孤独者本身,鲜觉孤独。但终会有一天,若孤独的世界出现一个缺口,被压抑的情感便会如火山般喷涌,孤独会吞噬你,会让你加倍加倍地试图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让你奋不顾身,忘却伦理,失去理智。

少年未尝愁滋味,为作新词强赋愁。

孤独也是。尽管人生的路才短短几程,也许几年,几十年后再回首,又会有不同的滋味,甚至会为今日的多愁善感暗自发笑。但近一年的我品涩到的孤独,远比过往所有都来的更多。渐渐意识到,没人会陪你走过千山万水,没人会陪你跨过荆棘险滩,人生的路越走越孤独,家人会支持你,朋友会鼓励你,但都不曾了解你,正如你也不曾了解谁。热闹的欢聚背后,可能是一颗颗孤寂而渴望共鸣的心。孤独是我们的起点,似乎也是人生漫程的必然归宿。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愿我们找到自己的知音。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11篇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写到这七代人如何从一无所有到飞黄腾达再到衰败没落,也写到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故事的开头这么描述: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神奇的一句话,竟然把昨天、今天、明天都写在一起。

而我可能会这么描述:多年以后,当困意来袭,我将会回想起在一个寂寥的午夜或凌晨我合上《百年孤独》之后那种难以名状的情绪。

此后中国读者这么描述:多年之后,当中国作家写下自己小说开头的时候,将会回想起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正如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深受其影响,在看了《百年孤独》后,大叫“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甚至叹息道:

我读这本书第一个感觉是“震撼”。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紧接着感觉到遗憾,我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

很多人第一遍阅读时表示看不懂,纠结于人物间的复杂关系,纠结于时间线的不断跳跃,但发现作为睡前读物竟然有惊人的催眠效果。

但其实把握好“孤独”和“魔幻”两个核心即可,其他的不必过分纠结。

相似的人,相似的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漫长历史上,七代人有一个重复命名的传统。

后代如果是男孩要么叫奥雷里亚诺,要么叫何塞·阿尔卡蒂奥。而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如果是女孩则叫蕾梅黛丝,极其美丽,却又天真,一方面被认为智力发育迟缓,另一方面却又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

家族的第一代人,在马孔多建立了村庄,并创立了布恩迪亚家族。

家族最后一代人,虽然破译了羊皮卷,却没能扭转家族孤独的命运。

对于布恩迪亚家族来说,七代人如此繁多,其结局却又如此相似,也许唯有孤独才永恒。

对于马孔多村庄来说,百年的历史,其宿命却是一夜被抹去,体现了真正的百年孤独。

因为孤独,所以魔幻

布恩迪亚这个百年家族,直到他们的第七代出世,每个人都很孤独,都是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内心没有人走进,才使得一个个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干出很多魔幻又匪夷所思的事情。

因为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而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故事的魔幻一方面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安排上。在阅读时,经常你的印象里他已经死掉了,可是在今天的情节中他又再次出现了。

正如文中说的: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外部环境上。但这种魔幻又让人觉得很真实,细细品来并不突兀。

唯有孤独永恒

整个家族与孤独抗争了整整一百年,却始终不得要领,不懂如何摆脱这种孤独,最终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而书中也暗示了:摆脱孤独最好的方法就是“拥有爱情”。

正如人总是要找和自己灵魂相似的人!找个懂得自己内心的人,因为爱情需要心灵上的相通。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而从茫茫宇宙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是孤独的。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而人生的秘诀不是别的,是跟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12篇

《百年孤独》是一本并不轻松阅读的书籍,里边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而且有些名字还是重复出现的,读的不是很明白。

甚至我一边读,一边怀疑自己,缺乏一定的拉丁美洲历史知识和文学涵养,以致于很难把自身融入到作品中。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开头吸引人,结局很意外。

书名是《百年孤独》,书中“孤独”这个词出现的次数很少。读的我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孤独,想着怎么去理解这个”孤独“。直到读完,似乎也没有很明白。

然后,我去百度了。

“生命中有过的所有灿烂,终将要用寂寞来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这是书中的原话。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是孤独的。孤独是陪伴一个人一生的。要学会与孤独相处,有时间看看这本书,从书中能感受那些孤独人的鲁莽,也许,会激起我们去做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能够活得更热烈一些,至少在别人眼中。这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力量。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13篇

百年孤独800字读后感1

有这样一句歌词唱到“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不能明白其含义。后来反复琢磨设身处地去考虑,倒是有些懂了的苗头。正是因为孤单,才使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儿齐聚在一起,彼此消磨着对方的时间,去宽慰自己的颤抖的心灵。而与此对立的,纵使这群孤单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纸醉金迷中沉沦,自己内心的墙依旧把自己圈存在哪只有自己的密闭的空间内,所以他们注定孤单。

正如同我刚开始对那句话的不了解,我在读《百年孤独》这本小说的时候,发现孤独二字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当我合上书本,再去细细品读,却又看到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藏着的孤独,甚至乎那个时代的孤独。

孤独之处首先体现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贝丽卡,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阿玛兰妲以及从他们身上展开故事中联系到的相关人物的结局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孤独二字。

就好比布恩迪亚上校,在他身上当真发生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谁会猜想到当初那个延续着父亲没做完的事业在实验室里炼金的`寡言的男人,有一日会成就那样一番大事业,征战沙场,杀敌无数;又有谁料到原本对梅蕾黛丝充满爱意,对家庭充满关怀的男子会在战争中渐渐迷失其本性,变得麻木不仁;更不会有人料到其结局竟是那般。

原本与梅蕾黛丝结为夫妇,孝顺的布雷迪亚本是感性的,如果一定要把孤独往那个时候的他身上套,大概只有他一人在实验室里炼金的时候了。但战争,因对那处“世外桃源”的冲击而爆发的战争却使他彻底改变。冷血,孤僻,对周边的人充满警惕。他禁止一切人在其划定的范围以内出现,包括其母亲。用武器围成了人墙,把自己包围其中。

至于其他人的孤独,我搞不懂为什么阿玛兰妲要让自己笼罩在孤独中,一直费尽心机想要博得意大利技师皮埃特罗的喜爱,到手了却死活不要,让皮埃特罗落得自杀的下场。后来又有了情人赫里索多上校,两人情至深处又断然拒绝其求婚,终使自己在悲伤与孤独中渡过。我想也许是因为她失手害死了梅蕾黛丝而产生的愧疚感,让她诅咒,也不允许自己得到幸福吧。

百年孤独800字读后感2

此外,《百年孤独》的魅力也在于离奇的故事情节。贯穿整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们不时会见到鬼魂。“这些鬼魂象征着是马孔多挥之不去的过去。事实上,这些重复出现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历史的特定发展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布恩迪亚和整个马孔多都是鬼魂。他们被自己的文化所隔离和排斥,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处处依赖他人。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完全接受这样的现状,不思改变。”书中的宿命论暗喻了古往今来导致了历史不断重复的意识形态,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拉丁美洲的历史被解读成了一个循环,一个不可能出现变革的循环。书中的旁白也加强了这种宿命论给予读者的压迫感。这些光怪陆离,恰恰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所无法隐藏的魅力。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14篇

老实说,我是先看完《霍乱时期的爱情》后,才开始看这部马尔克斯的成名作的。相比于《霍乱》对高中时代的我的冲击,对我人生观以及爱情观的重塑,《百年孤独》倒没有什么神奇得让我内心一震,身体发抖的惊喜。假如没有《霍乱》在前的铺垫,我是万万不可能静下心来看完这本略显枯燥的书籍,一是人名是这么的多,前后的跨度又这么长。这如《禁色》之书,让我下着性子看完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一样,因此没有前者的共鸣,我无法直视其中那震惊时代的灵魂。

在《百年孤独》里,我记不清这么多长的名字,只记得第一代族长因为精神失常,被拴在树上几十年而死,有一个横穿整本书的吉普赛祭祀,让幼年时的上校看见了冰,还有第一代族长夫人,掌管家族分内的事情,逐渐失去权力,被家里淡化存在,直到漠视。

我记忆之中,尚存的,仅记得第一代家族的事迹,后面的倒有些忘记了。

马尔克斯是一个擅长写情爱的作家,这本书跨越南美洲近两百年的历史,我觉得都是感情在其中的,他是一个伟大的感情描写者,但他不是一个好的写爱情的作家。他写的爱情,是在于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他写的几乎总是两情相悦,然后受了磨难,既而分开,他远远低估了人类对自身愉悦与感情之间的权衡,更高估了人与人之间的忠贞,他对六十年后再见,仍能旧情复燃的罗曼蒂克深信不疑,这是他在《百年孤独》与《霍乱》中处处表露出来的作家个性。

对于感情上的感知,他没有王家卫那样看得透测。

而马尔克斯却不同,在《霍乱》中,他写两个白发苍苍的两个人在挂着黄旗的船上再续前缘,在《百年孤独》里,他写每个失去所爱之人的人都孤独过日,终生不婚。

上校的妹妹因为钢琴师死后,于是终生不嫁,上校因为妻子死后,于是孤独终老。这是一种与人的本能相悖的现象。人会一点一点地删除痛苦,接受新欢,这是通过了历史与现实双重考验的优异成绩者。而能坚持不渝的,除了脑子有问题的艺术家,便只有过分偏执的完美主义哲学家。

马尔克斯在成名后,曾拜访过自己还是青年时代的女神——嘉宝。但这时的嘉宝已经年岁垂老,看上去普普通通,还是一个晚年悲惨的老妇人,一切风情都碾碎在岁月之轮下。我怀疑,马尔克斯因写《霍乱》,不无与此有关。

马尔克斯在采访中认为《百年孤独》中的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缺乏感情。我倒不觉得如此,我觉得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的感情过于丰富。

上校的妻子死后,他与多个女子有染,生下了十七个脸上有印记的儿子。他参军报国归来后,面对着满城的香蕉与火车轨道,天上下着工业化的酸雨,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打造着手中将完未完的小金鱼,像极了那个生活在南美洲,名字被世界各地的人们用不同语言称呼的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15篇

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抗虚无,却浑然不知这就是虚无本身。

最近在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大学时看过,只是模糊的记着一代又一代人命运的轮回,在当时年纪,只是对布雷迪亚家族命运魔幻般的相似好奇,但当最近生活渐渐的感到无聊时,不知怎么又想起了这本记忆中有趣的书,买了回来。刚读之初,还是能被那种命运的变幻而吸引,可读着读着,心中生出越来越多的沉重,仿佛看到了这个家族都男人、女人们的疯癫都是在对抗些什么?而脑海里总能回起他们平静的时刻:阿尔卡蒂奥在被执行枪决的时候,他放下了一生的恐惧,可以平静的去回想自己的一生;贝丽卡当丈夫死去,将自己关在黑暗的屋子里,不再出门时,她也仿佛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找到了平静。那么又是什么让他们的疯癫回归到了平静?

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这个人物,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马尔克斯是这么描述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早年沉迷于父亲留下的实验室中,熟练掌握了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后来参加革命军。他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与17个女人生下17个儿子,一夜之间被逐个除掉,其中最年长的不到35岁。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有一次被人在咖啡里投毒,投入的马钱子足够毒死一匹马,但他仍然大难不死。他拒绝的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从南到北,自西向东都在他的统辖之下,他成为了最令政府恐惧的人物,但从不容许别人给他拍照。他放弃了战后的退休金,到晚年一直靠在马孔多作坊中制作小金鱼维持生计。经过了这一切,留下来的只有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孔多街道。”是的,他一生中留下的就是那些传奇的故事和一条他的名字的街道,再无其他。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就足够了,功名伟绩,不足以吗?可是,如果我们想象着进入到上校的内心,去品味他的灵魂,我想,有一种味道是最重的,那就是孤独!而且贯穿了整个家族一百年的\'历史。这也是马尔克斯想要表达的,或者是他的人生感悟:百年孤独。

我们在上校的一生中,看不到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我们看不到那种在关系中体验到的狂喜与平静,而是由上校或者说他的家族在一代代的复制的过程中演绎成了疯狂。其实我们内心寻求的很简单,就是在爱人的怀里疯狂,哪怕只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拥抱。在两个相爱的人的生活中,这种疯狂最终会被软化,变成柔情、温情,生活的点滴,却处处发着璀璨的亮光。

也许会有很多人反驳,上校离开他的村子,去建立马孔多,不就是一段不被接受的爱情吗?可是,让我们来看看。他和乌拉尔从出生起就被认为要在一起,并没有彼此的相遇时刻,仿佛就应该那样。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唯一保持理智的就是乌拉尔,而上校一直疯狂着,以至于乌拉尔说出:“忘了你那些疯狂的新鲜玩意吧,还是管管你的孩子吧,瞧瞧他们,自生自灭,像驴子一样。”当何塞、布雷迪亚照妻子的话做了,向窗外看到了两个赤脚待在阳关里暴晒的菜园里的孩子时,他感觉从那一刻起他们才开始存在,从乌拉尔的咒语中诞生出来。”足以看见,上校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个世界中没有一个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而他将一生都在这样的世界里度过,这样的一生只能用两个词来概括:疯狂与孤独。并且像一个魔咒般在他的家族中延续着。他们越是疯狂的对抗虚无,他们越会感觉到孤独,世界在他们心里其实就是虚无的,因为他们的心里没有一个爱着的人居住着。或者说,其实在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唯一存在的只有人: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关系才是真实,其他的一切都是虚无!权力、金钱、豪宅、美女无一例外,如不相信,去问问那些时日无多的人,他们这一生,最看重的或者说最遗憾的是什么,他们的答案一定与某个人有关。

我想,马孔多的百年孤独,有时也是我们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16篇

我始终都记得这样一段短小却深刻的句子,在小说的开篇带着我们走入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未来、过去和现在的三个时间层面,庞杂纷扰,眼花缭乱。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给《百年孤独》的颁奖词。《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百年孤独》通过xx军总司令奥雷里亚诺·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述了整个家族百年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当第七代继承人被蚂蚁吃掉时,他的父亲终于破译出了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词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像七代人循环往复使用同一个名字一样,循环出现的情节与叙述,整个马孔多被严密的包裹成一个环形废墟。然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没有一刻感受过家庭的温暖,这个家族实际上是分散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xx,反复做手工活,沉迷情欲,读书翻译……却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逃不过家庭分崩离析的命运。这个家只是一个家,一个房子,一个载体,而不是一个给人以心灵安慰和温暖的港湾。除了贯穿全文的灵魂人物乌尔苏拉,所有的人都不懂得爱与被爱,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满自己的空虚和私欲,以致终身活在执拗与孤独中。

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就是一部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那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这之中始终浸淫着的孤独感,是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又是拉美大陆独特的生命力和生存状态的认知和渴望走出孤独的倔强。这不仅仅是叙述一个家族,更是对一个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家是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如同我们现在,在高楼林立,速度多元的时代,我们失去了方向,陷入了百年孤独。越发感觉到一种冷漠在蔓延,侵蚀着我们脆弱而敏感的心,爱与美好,成了奢侈的字眼。

然而真正的孤独,不是寂寞、无助等浅显的意义,是停留在人内心的冷淡。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孤独,无论是我们出生、成长、相爱还是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犹如影子一样存在,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孤独的存在,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督促我们体验人生,让我们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

抬头仰望星空吧,去审视自己,去认知社会,去拥抱他人,向阳而生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17篇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地亚家族呢?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无论是旅途劳顿的南征北战,还是通宵达旦的欢娱,他们都可以用他们特有的魅力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我无法看出这个家族有什么弱点,但他们最终也不过才经历了短短百余年,然后狂风袭来,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后代和关于他们的记忆,很快就那么无影无踪。但却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惋惜后悔的地方。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百年孤独这本书呢?我不记得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特别兴奋或者特别悲痛的心情,我觉得文字象水一样在我眼前流过,即便是难以理解的家族谱,时而现实时而魔幻的写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历史……这些那些打乱我读书节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当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几乎不动的姿势一页页地看下去,看的时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就好像小时候放暑假刚刚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着墙上时钟一分一秒走过。我没有起床,也没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吗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议的,在读这本应该不算是喜剧的故事时,我竟然涌起一种类似于平静恬然的快乐。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阳光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

这是本没有爱情却非常浪漫的书。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也好,反复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于情欲也好,读书翻译也好……这里面包括了人类一切可以抵抗孤独的办法,如果有充满爱心的无聊人士,完全将这本书变成工具书,把名字起成《抵抗孤独的一百种有效办法》,换上蓝色白色的书皮,写好书腰,用大号字体和一点五倍行间距印刷,放在当当或者卓越的首页进行热卖推荐。

想来应该卖的比《百年孤独》好许多才多。

矫情一点的文章里经常会看见,在这个城市里,寂寞泛滥。其实吧,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说上一句笑话,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阳光也有雨水,有爱情也有孤独。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花那么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写一本书,做一次爱,去一个好地方,爱一个好姑娘,赚一百万以后再赚一千万……这些都不错,但不要把这些变成抵抗孤独的武器。不不不,各种各样的体验都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作为战斗的筹码白白被牺牲掉。孤独无法抵抗,孤独无法遗忘,孤独不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老衰弱,孤独不会因为爱人增多而变浅薄苍白,孤独它在这里,不动不逃,偶尔出来说几句冷笑话。

孤独随时出现,我们能够怎么办?那就附和它笑几声罗。仔细想来,它并不是什么残酷的敌人,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而且将不离不弃陪伴到死神来到。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它督促我们体验人生,它使我们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它让我觉得许多东西值得试试看去争取,也让我觉得许多玩意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些东西,从出生到死亡,别人无法体会,无法替代,无法夺走——孤独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动在我的血铭刻进我的骨,它时而让我活的热烈,时而让我安静无奈——但我很高兴我比想像中容易地接受了它,它让我在一个人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

浪漫是接受并享受无法改变的结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场必输无疑的美好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属,但同时不会遗忘自己是谁:请容许我介绍一直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篇 第18篇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