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读后感200字以上 第1篇

对于这篇文章,说实话,我没看懂,主要是不懂得它所表达的中心是什么。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十分有内涵,好处深刻。我想这篇也必须如此,但我说不清,这篇文章是想讽刺范爱农,还是赞扬?它的中心是什么?

但我还想凭目前粗浅的认识,再说点感想,整篇文章,无论示范爱农也好,“我”也罢,都给我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不是说这事,这人必须完全是真的,但那种感情,直白的情感流露,我却有意无意的都能感到,并体会得真真切切。我记不清是那篇文章了,但记得其中的一句话:写文章要真诚。此刻,我也体会了为什么写文章真诚,才能有真实感,才能感人肺腑;才是好文章,才是好作家!鲁迅就是鲁迅。

回到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因此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也疑心他就是自杀的,正因从另一角度想,自杀对于他这种人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

范爱农读后感200字以上 第2篇

《范爱农》是鲁迅实践自己“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为文主张的典范作品之一。今天阅读此文,它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与一个普通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所具有的历史认识价值,倒有可能退居次要,因为散文的容量毕竟比不过他的小说。然而,那蕴寓于平实冷静的叙述笔调之中的真诚深挚的感情,却跃居首位,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直面自我,才敢直面世界。鲁迅正是带着自我批判的歉疚心情描述对范爱农的最初印象的:“白眼看鸡虫”的傲态,“钝滞”而“冷”的话语,“离奇”而“可恶”的表现,使“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这样写一下子就勾勒出人物的独特形象,同时也毫无掩饰的暴露自己的偏狭。“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让我们想到阿Q对王胡和小D的态度,先生的这种自嘲,使文章一开始就带上无比真诚的感情色彩。

有了真诚,才知己知彼、论世,而能够客观地、本质地对待世界和人,也才可能有真诚。真诚是贯穿全文,并推动叙事发展的感情动力线,这条线,有两条线索交织构成。一条记叙和范爱农的交往过程,一条抒写对范爱农的逐步理解。使用精炼、传神的白描手法,刻画其外貌、言谈、举止、,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内在思想与凄凉境遇。一位朴实、平凡、耿直、孤独而又软弱无力,渴望革命,追求革命,不愿与旧势力同流合污却最终被吞噬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写出对人物的理解过程。误会的消除,友情的交往,共事的经过,死因的疑惑,无不贯注着真挚的感情……

让我们从情感中领略鲁迅,品味鲁迅,或许你会发现一个正义而又多情的情感世界。

范爱农读后感200字以上 第3篇

我眼中的范爱农——《范爱农》读后感400字:

“杀的杀掉,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初读这段时,我着实被唬了一惊:枉为华夏儿女!先生身先士卒,他怎的如此贪生怕死?范爱农啊,讽刺,够讽刺!我冷笑罢。

重又拾起这些段落,心里想着那个玩世不恭的人,恨恨的。闯入我的眼帘的却又是另一番景致~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复兴的绍兴,我们同去。突如其来地,一颗仇恨的心渐渐放下了。

征征良久,翻来覆去看了许久,笑了~先前说的那句话原来是气话。我又重新审视着他:身板笔直,长发飘逸,是那么一个有着鱼肚眼的人,不满黑暗,追求革命,是那样的一个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纵是热血沸腾。一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范爱农,我敬你!

可是我错了!世间太多的壮志未酬,他最终败给了黑暗的社会。他的一生像是蝼蚁般匍匐前行的,到了最后,连一杯酒水也吃不起了。风是冷的,侵蚀着他的铁骨铮铮,弃万倾华,只为心中不变的信仰。而最后被追捕逃亡,众叛亲离,身无分文,噩梦般的,他仍不服输,哽着脖子发出最后的呐喊~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唯死,而已……

范爱农读后感200字以上 第4篇

今天我读了《朝花夕拾》——范爱农,但其主要内容是:文中讲的是在东京客店里,我们大伙一起来读报,学生所读的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大听社会琐事就读《二六新闻》一天早,劈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JOSHIKI刺杀,此刻就擒。大家一怔后,使荣光焕发的互相高于并且研究刺客是谁,但只要是绍兴人,有不转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爱农表达鲁迅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的如何如何的讨厌,但是文章后面对他的友善打下伏笔,这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为我们展现鲁迅先生对死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现实生活中,也有像鲁迅先生的这样的人,处处都为别人着想,为国家着想,这样的人真是大无畏啊,但也有和张扬的人相反的人,小肚鸡肠的人,其实,这样的人真的很可恶。所以,我们以后要做像鲁迅这样的人,要做宰相,宰相肚子里能装船么。

范爱农读后感200字以上 第5篇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名曰《范爱农》,它被收录在《朝花夕拾》中,成为这本书除后记之外的最后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和范爱农之间的友谊,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范爱农和鲁迅原来是有过节的。范爱农认为“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鲁迅则认为“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本来快要忘记此人,却在一场宴席上偶遇对方,便冰释前嫌,成为了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喝酒谈心。几个新朋友找他一起坐船去玩,他在回程的路上去了船舷上,不听劝阻的.他,最终掉下船去,没有浮起来。关于范爱农之死,1912年3月27日范爱农在给鲁迅的信中说:“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

其实,文章中也暗示了范爱农的真实死因:他杀。范爱农为何不赞同发电报?也许他认为文人口头上的痛斥微不足道;也许他认为人已死去了,他们无能为力;也许他和他恩师之情谊也不是特别深吧。那他又为何而喝酒呢?也许是因为他对社会的悲哀和满心的阴郁,只能借酒麻木自己吧。

其实对光复后的绍兴的描写已经为范爱农的遇难埋下了伏笔,鲁迅先生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从范爱农的笑和“老迅,我们去看看光复的绍兴”表现出他的欣慰高兴,然而这却让他大失所望。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无法在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多么痛苦、悲凉啊!《范爱农》作为《朝花夕拾》的压轴作品,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它绝对有能力成为最佳的作品。